关于远见的不连贯思考(一)
刘亚伟
追求和获得远见,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本能冲动。
登高望远,对于生活在狩猎和采摘时代的人类,如同鹰盘旋在高空搜寻地上的猎物,是一种生存必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风物长宜放眼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些话语记载的都是人们对远见重要性的体察。而“鼠目寸光”“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则是对缺乏远见的审视。
古人登高望远,看到了什么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于是古人自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据说在我们人类中,视力最好的是肯尼亚的牧民,他们的视力能到到7.0,也就是说,他们在35米之外能分辨1公分大小的动物图像。
现代人依靠望远镜可以看得很远很远,用显微镜则可以看到肉眼所不见的微生物的活动,而借着人造卫星及电视看到万千里以外发生的事情。
然而这些还都算不上远见,因为人们肉眼的所见的只是空间。人的肉眼,即便是最好的视力,也有极限。用心看见的,才有可能属于远见。换句话说,人们的视力在时间之轴上的延展,才属于远见。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大概是一个人人都具有的基本常识。获得远见,需要提高自己所处的位置,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人类只有升到太空,才能看到国界的消失,意识到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小小的村庄。
考察人类自古以来的思维活动,几乎都是为了让人类能够看得远一些。
有远见的生活,需要借助自然条件、思想资源、想象力,以及历史教训和科学手段……总之,需要超越我们自身的局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