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三字经》热泼点冷水
刘亚伟
春节期间,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央视
“百家讲坛”开讲《三字经》,最近《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又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由此又一波《三字经》热似乎又在中国大陆兴起。我却要借此机会泼点冷水,提醒大家注意《三字经》里的一个文化陷阱。
《三字经》开篇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刚一出生时人性是善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既然性本善了,又何必要强调后天的道德修养呢?这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习”相联系,认为人虽然天性相近,但是由于后天“习”的缘故而有了“上智”与“下愚”之分。并由此推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接下来的四句极为重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表面看来,似乎是责备君父和老师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实质是授权,把教育、惩戒孩子、学生、子民的权力授给了君父和老师。不仅如此,还使君父和老师成为道德至善的化身,从而占据了居高临下教化孩子、学生、子民的道德上的优越地位。
由于古人惯以忠、孝并提;君,父并举,视国政为家政的扩大,“性善论”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泛道德的“德育教化”就成了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和人治模式的逻辑起点和法理基础。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要平治天下,一是个人须加强道德修养,二是统治者要通过道德教化手段,以弘扬人的善端,使民众保住善性并扩而充之。孟子深信可以通过道德教化来达成一个理想和谐的社会。
在这种道德泛化的社会秩序中,一旦出现社会矛盾,人们就顺理成章地从道德上寻找原因,并诉诸于道德途径解决。这就使得德育凌驾于其他教育之上,也使得本来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性为单纯的德性所取代。
中国儒家文化对人性的道德评价,给中国人造成了心理负疚感和精神重压。曾有人发问:中国人为什么不快乐?根子就在这里。
我曾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说:干我们这行,早上一睁眼,就先欠了别人几百块钱。
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倾向以及对人性的道德评价,使每个中国人早上一睁眼,甚至在睡梦中,在下意识里,都背负着道德的重负,你让他怎么能快乐得起来?
为什么中国人总觉得自己活在别人眼里,为什么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了自私、冷漠、伪善、虚伪,其根源都在这里。
更重要的,是这种泛道德的价值取向阻碍了现代法治模式在中国产生的进程。
人是有弱点和缺陷的,人性不可能是完美的,这可以看成是原罪。所谓原罪,就是这些罪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帝造人时留下来的缺陷。这里并不涉及道德,也不需要我们这些凡人为这些罪负责,这本来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何为人的缺陷、弱点?几乎就是构成一个人的全部,比如肉体,是它形成我们的感觉、视觉、触觉、味觉,从而使我们具备了享受美味、美色、美感的能力,但是肉体也会产生痛感,特别是用尖锐的东西刺激它的时候,这就是弱点和缺陷,于是就有了专门对付肉体弱点的各种刑具,几乎所有的酷刑也正是通过这些感觉渠道施加在我们身上,成为背叛的前提;再比如人有情感,情感可以是美好的,使得我们能够享受体验到爱情、亲情、友情的美好,但同时情感也就成为我们的弱点,是循私情的理由和动力,平时看不出来,但是当亲情、爱情、友情与社会正义、法律、公平、道德等等发生冲突时,这种弱点就会迫使我们放弃原则,徇私舞弊,袒护包庇、任人唯亲,拉裙带……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这些弱点、缺陷,因为不完美的人性,人类社会才如此丰富多彩,上演了那么多喜剧和悲剧。
既然是原罪,就不能希图依靠道德教化,靠理想宣示,靠动之以情,辅之以理来改变。道德的压力只能制造虚伪,理想的征服只能造成狂热和盲从。原罪还依然在我们身上,只要温度合适,条件许可,它就会冒出来。
我这么说并不是绝对否定道德的作用,个人修养是很重要的,孔子的伟大就在于此,“三年之丧”“推己及人”都说明他提倡的道德是建立在人性上的,是面对人性弱点设计的。
但是道德束缚很脆弱,很难与原罪相抗衡。这就是法律和法治赖以存身的空间和依据。
2007年年底上演了几部片子,有人总结:看完《色戒》发现男人女人彼此靠不住,看完《投名状》发现兄弟靠不住,看完《集结号》发现原来组织也靠不住。
幸亏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所谓的东方智慧,到了21世纪,看了这几部电影才知道什么靠不住!美国人在建国之初,就知道人是靠不住的,尤其是握有权力的人,而握有最高权力的人最最靠不住。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权力越大,受到的限制越小,实现自己私欲的机会越多,皇帝和总统这种握有最高权力的人之所以最最靠不住,是因为没人能管得了他。所以美国人在建国之初就设计了种种制度、机制来限制总统和政府的权力,监督其作为。所谓宪法,原来最本质的含义就是以契约的形式把有限的权利让渡给政府。
我们中国人与此相反,认为最靠不住的是小人,靠得住的是君子是大人物,而一切人中皇帝是最靠得住的。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这种说法。然而事实就摆在那里,不然我们国人为什么一直盼着遇上个清官,遇上个好皇帝,而且还起劲地制造皇帝,起劲地把权力往皇帝身上集中统一?
人性的缺陷、弱点本身不是恶,人性的缺陷、弱点只有与权力相结合才能为恶,并且这种恶随着权力的加大造成的后果就越严重,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是最大的恶。
西方沿用至今的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防恶的目的,其公法之设在于防范公共权力的滥用,私法之设在于抵御公共权力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侵犯。
人是靠不住的,不管他是什么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领导还是一般群众,是亲人还是外人,甚至我们自己。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无论什么人身上都是可笑的。如果有人还在用这一套来教育我们,不是幼稚就是别有用心。
我们的选择不能朝向这个方向。
我们应该在另外的地方寻找可靠的保障。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