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们记住这些镜头

(2008-05-15 21:22:38)
标签:

情感

地震

汶川

任思雨

李月

宋欣宜

谭千秋

吴忠洪

王婉民

李国林

马健

分类: 杂谈

    “叔叔,别锯我的腿,我宁愿自杀!”昨日下午,12岁的北川县曲山小学东学区四(3)班学生李月,用哀求的语气和一旁的叔叔李宗刚说话,小李月被压在废墟中不得动弹,叔叔李宗刚站在废墟外泪眼婆娑。

 

    孩子都在上学,死亡率最高的是他们。

  曲山镇茅坝小学四(三)班学生李悦求援之中。她的爷爷李顺贵在一旁心神不宁。小孩能看见,也能与她通话,但就是救不出来。李悦12岁,已很懂事:“解放军叔叔,请你们救救我。”但昨天记者发稿时止,仍没有她被救出的消息。

 

    “叔叔,我不怕,你们不要担心。”救援过程中,面对队员的安慰,孩子反倒安慰起了队员们。一块块砖石被移开,队员们才发现孩子双腿被卡,下半身沾满鲜血,从紧咬的牙齿中,不难看出孩子正遭受着巨痛的折磨。

  “两只老虎跑得快……”工具简单,救援工作十分缓慢,就在大家着急之时,孩子突然唱起了儿歌。“我唱歌就不会觉得痛。”获救后,孩子告诉队员,她叫任思雨。

 

    宋欣宜,这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的三岁女孩在与死神抗争了逾40个小时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的时候,人们惊奇她生命力的顽强。随着挖掘的深入,女孩奇迹生还的谜底被揭开:已经故去的年轻父母脸对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双双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血肉之躯为自己的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

 

    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入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

 

    与谭千秋一样把生的机会留给学生的还有崇州市怀远镇中学的吴忠洪老师。地震来临时,他冲到门口挡住摇晃不止的教室门大喊:“是地震,不要慌,大家快下楼!”而当他发现撤离人群中少了两名学生时,又只身上楼去寻找,大楼顷刻间倒塌……等再找到吴忠洪时,救援人员在已经故去的吴老师身下又发现两名学生遗体。

 

    四川绵竹几名消防战士昼夜奋战,在一所学校教学楼废墟上连续刨出十多名学生。因教学楼在余震下有再次坍塌的危险,战士们接到下撤命令,但他们都不愿离开。“还有活着的孩子!”战士们喊。一位战士下跪大哭:“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

 

    王婉民是都江堰市向峨乡的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一直在向峨乡中学指挥救灾却没有组织人去救同样被压在废墟下的老母亲,“我眼睁睁看着自己87岁的老妈被压在废墟下却没有时间救她,知道她已经不行了,我们要想办法尽量多救可能活着的人”。

 

    北川中学1000多名师生被坍塌的教学楼掩埋,只有近百名学生成功逃到安全地带。逃出的男生又冒着接连不断的余震,冲上瓦砾堆抢救被困的同学和老师,女生则在操场上照料救出的伤者。

 

   中国之声连线记者朗峰蔚:我们到镇里发现一个老大妈,52岁,被埋在瓦砾堆里,还有生命的迹象,我们请了医疗队给她把盐水挂上。大夫检查说她虽然浑身冰凉,血管非常瘪了,但是输液以后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现在周强守在那个大妈身边。他们正在制定指挥方案,这个大妈已经在里面埋了三天,他的邻居抱着她的小外孙女在外面等着她。她的女儿是28岁,是一名老师,在救了13个小孩子出来之后最后抱着两个孩子出来的时候不幸的被压下来的大梁压住牺牲了。早晨的时候救援部队告诉我们她抱着的最后一个孩子还活着,她在最后一刻用身体护住了这个孩子。

 

    废墟中,有孩子幼小的遗体,压在变形的水泥钢筋之中;废墟下,微弱地传来孩子的呼救声……钻入变形的楼房中,循着声音从一些缝隙看去,有孩子因腿被压着直着上身坐在废墟中,有孩子斜靠在死去了的同学身旁……

  从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地震后,这些孩子就一直保持这种姿势,到昨天下午3点已经整整48小时。孩子们就靠前来找寻他们的家长送来的水支撑到现在。

  5年级1班的张礼正在地震袭来的时候,身旁几名同学全被垮下的钢筋和水泥块砸中。等他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的右大腿被牢牢地卡住,身旁躺着的3名同学已经没有了呼吸,而一名同学的遗体就一直趴在他的大腿上。

  距张礼正仅3米远的一处废墟中,一个孩子下半身被牢牢卡住,一听见地面有人说话,他就伸出一只小手,大叫:“叔叔,救救我……”

  5年级3班的李月,同样因右腿被卡住,只得坐在右侧那幢楼的废墟中,身旁躺着3个同学的遗体,人们前去送水或想办法营救她的时候,这个小姑娘说:“别管我,先救下面的同学!”

  废墟下不足50厘米的空间中,传出10多个孩子的呼救声和索要水的声音。

    特警们对压在废墟中求救的孩子束手无策,他们不敢乱撬楼板,担心整幢楼垮塌下来;也不敢采取粗鲁方式实施救援。特警们无能为力,他们在安慰孩子的时候落泪了,在走出操场的时候放声大哭。

 

    从绵阳赶往北川县的山路上,记者遇见一名头部扎着绷带、右手鲜血直流的公安民警,经询问,他叫李国林,43岁,北川县擂鼓派出所民警。因为要先救其他学生,他没来得及救出自己的儿子。

 

    向孝廉是漩口中学初三5班的学生,现在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她说,地震发生时自己在3楼的教室上课。“当时化学课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突然整个教室晃动起来。老师慌忙喊我们跑,我们就争相往门外涌。”在走廊上时,她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跑到一楼时,就有楼顶的水泥倒下来,噗的一下压在她身上。“我心想完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向孝廉第一次醒来,迷糊着没有知觉,但能从缝隙里看到外面的亮光,之后又没有了知觉。第二次醒来时,天已经黑了。“我那时非常想念爸爸妈妈,我想,我得看他们一眼再死。想到这里,又什么都不知道了。”

  向孝廉是被同班同学马健喊醒的。“他在外面喊,孝廉,你在哪里?我就醒了。他一再说,你要坚持,你要坚持……”向孝廉身上压着厚厚的泥土和水泥块,马健就用双手在外面刨。“我哭着告诉他,马健,你别走,如果你要走,就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你是我们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这点困难难不倒你。”

  后来向孝廉又慢慢昏过去,马健就在外面喊:“坚持!坚持!”向孝廉再次醒来,发现脚和手都被压得严严实实,就对马健说:“你使劲拖,别怕把我的手和脚拖断,只要头不断就行。”

  大约4个小时后,马健终于把她刨了出来。这时,马健的双手血肉模糊。“他抱着我,我们痛哭起来。紧接着他就背着我向学校大门口走去。刚走到门口,先前我被压住的地方旁边一堵墙壁突然倒塌。如果晚几分钟,我还会连累马健,我们两个都出不来了。”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乱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抬出来,陈全红就会默默流泪,“他们一天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

  终于,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陈全红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她还活着吗?她在哪,我想见她?”昨日凌晨6时许,当官兵们花费无数心血刨掉了压在她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将她救出时,初二二班的女生蒋德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念念不忘初三一班的女生廖丽。

  当医生给她输上药水后,她还在不停地问老师“廖丽呢”。她哽咽着说,事发时,她只听见一阵阵惊慌的尖叫声后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白天已变成黑夜,浑身痛得要命,她想起身,但却被一块块破碎的水泥板压住,难以动弹。在饥寒交迫中,一身是伤的她好几次想入睡,但上方有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

  被碎石压在上面无法动弹的女孩告诉她,自己叫廖丽,是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她和小蒋虽不相识,但听到她的呻吟声后,担心她在疲倦中不小心睡着了丢命,就鼓励她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赢得生机,原本不相识的她们俩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最终为官兵叔叔赢得了时间。廖丽被救出后,接着她也被救了出来。她说,“我们经过了生死考验结下的情谊,将一生无法忘却。”

 

    成都锦江区妇产科医院,众人围出一隅为即将临盆的母亲留出“人墙”产房。

 

    都江堰一个私人小卖部在大地震后坚持24小时营业,生活必需品低价出售甚至赠送。

 

    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

 

    从成都到北京、从陕西到贵州,义务献血的人在采血车前排起长队……

 

    “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互联网上打出这样的滚烫留言。

 

  应该记住的还有《南方周末》评论员李承鹏的这段话:

    稍早前,我们曾置身于一波爱国主义的大潮之中。现在有必要明白,国家存在的意义首先就在于生活其间的人,而不是任何抽象的概念和象征物。我们要证明我们的精神是健康的,证明这种“爱”是有益的行动而不是空泛的激情。我们应该证明自己符合现代文明的准则,证明自己有着守望相助的能力,证明“爱国主义”并不是基于对外界的仇视,而是基于对同胞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祈祷祝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