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在我的记忆中,我的每一件事,没有不被爸爸妈妈过问的。
从同学家回来,你们不停地问这问那,生怕我交了不好的朋友;同学打来电话,你们也要打听有什么事,生怕我学坏;回家晚了点,你们就更紧张了,盘问我干什么去了,怎么这么长时间,是和谁在一起。
真想问你们一句:都说知子莫若父,我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对我难道这样没有信心?
每次做作业,只要一回头,准看见你们中的一个站在那里看我在干什么,那神态就像监视犯人一样;每一次你们借口找东西进我的屋,实际上都是来看看我是否在学习。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是否想过,我被人监视时的心情?
你们监视越来越多,我们之间的话越来越少。
你们埋怨我越大越不听话了,说我变了,可是你们怎么不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进入初三之后,你们又给我规定了“几不准”:
一不准看电视。一下子把动画片、球类比赛和体育新闻从我生活里摘了去。
二是不准玩电脑。是怕我打电子游戏占用学习时间,这一条我也还能勉强接受。
还有一条就荒唐了,不准我和女同学交朋友。别说我根本没想过这事,我们班的那些女生全是谢霆锋、苏友朋之类帅哥的超级Fans,我这副其貌不扬的笨样怎么能入她们的法眼。
四是不准看小说。
五是不准打篮球。认为我的学习成绩略有下降全是篮球惹的祸。
可是篮球之于我,无异于鱼儿离不开水,怎么能不打呢?没办法,只好把这项活动转入地下,只要你们下班进家时,让你们看到我在书桌前的用功状就可保无忧。
我现在整天小心翼翼,生怕我的什么行为又让他们关注上,再给我来一个六不准、七不准。唉,只盼着考上高中能住校就好了。
(安徽合肥市某中学初三学生)
家庭教育聊天室
家长:
在家里我为孩子操碎了心,但吃力不讨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育心理学家:
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原因就在于“为孩子操碎了心”。要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期”,有的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这时候他们很讨厌家长从小到大事无巨细地包办自己的事情。
家长: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呢?
教育心理学家:
这个时期的孩子,生理迅速成长,重要的特点是心理上有“成人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要求信任与友谊,要求和大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主持人:
孩子希望获得更多自由,解脱束缚,获得解放。
教育心理学家:
对。如果家长认为父母管教孩子是自己的天职,还要维护原来的“主从关系”,孩子就会抱怨、反抗。
主持人: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是对人的解放,而不是束缚。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更为重要。。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其次是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再次是解放,交给他们自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提倡“放”,减少对孩子过多过细的不当“关心”。
作者备注:
我做“倾听孩子系列”的想法,源于对当前少年儿童生存境况、精神状况稍作了解后的吃惊:孩子们的生存成长环境和精神状态真的不容乐观!这促使我开始关注图书、杂志和互联网上的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和动态。
我发现基本上是两种意见在争吵:得管!不能管!要管!不用管……
而且这些争吵都是在大人之间进行的,所有的文章、研究和引进的外国的教育专著,也基本上是告诉父母如何去教育孩子的。很显然,有一种声音被忽略了——孩子们对此有什么意见呢?他们对父母有什么要求呢?在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他们呀!
孩子们并不是没有说出他们的意见,只要注意一下,就可以听到,孩子们早就用各种可能的形式,对家长和老师的一些做法说“不”了,但是大人们只顾自己争吵去了,而他们争吵的主体——孩子的声音却被淹没了、忘却了。
是啊,为什么不听听孩子的意见呢?我觉得,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家长,首先应做的是倾听,通过倾听了解孩子: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不同意见,苦恼着什么,最大的压力是什么,压力来自何处……
家长从孩子那里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和孩子一样,老师和家长也都面临着一个继续成长的问题。把孩子当做“管”的对象——这种思维方法应该扭转了,父母和老师们应该从管教者的高台上走下来,从一种新的角度,用一种新的身份来和孩子相处。也许家长和老师都面临着一个身份的转化:从管理者到平等的对话者和倾听者,从教育者到引导者和欣赏者。
这个系列里所引用的事例、观点,不少是我在阅读报纸、杂志、图书、网页时,从各种专著、专论中归纳、整理形成的,借以表达我的一些思考。借此机会,特向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对我有过帮助和教益的专著、专论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