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吴文立:妹塚还是妹仲?
(2010-09-10 21:57:18)
标签:
杂谈 |
吴文立 整理
关于妹冢的由来,据莘县地名办资料:
初名“杜婆村”。后因东周卫宣公之女寻兄于此不着,病卒葬此,由王家、吴拐、焦家、刘家、前梁家、西陈家、鲍家、张家、东陈家、后李家、段庙等十三个聚落组成片村,俗称十三行,更名为妹冢。一九四七年,分为东、西妹冢……
据《莘县史鉴》(海洋出版社,2005年):
据载,卫宣公纳太子伋之妻宣姜为妾,生二子寿、朔。伋生性宽厚,宣姜多次陷害他,想让己子继位。宣公派伋出使齐国,并与朔合谋,派人在莘野杀伋。寿为救兄长,设法将伋灌醉,自己代兄前往,结果被伏兵杀死。伋醒后赶往莘野说明真相后,也被杀。当地百姓感怀两人义烈,将寿葬于北,即今莘县十八里铺镇田海村前;将伋葬于南,名曰太子冢,一张姓人家自愿守墓,后此处逐渐发展成一个村庄,名太子冢张庄。伋及寿被后来继位的公子黔牟迁葬于朝歌,莘野之墓遂成空坟。但当地百姓感其孝义,仍每年为其添土不止,虽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冲刷,至今仍有三丈多高,十亩多大,远远望去象一座小山。而寿之原墓则早已无存。
另据传说:
当时,当年太子寿的妹妹闻听兄长将要被害,只身前往相救,但至杜婆村就听说二位兄长丧命莘野。她悲痛异常,患病不治而亡。这位公主的义烈之举,受到当地人的敬仰,人们为她修建了坟墓,并改杜婆村名为妹冢,以纪念此事。
妹冢今位于妹冢中学院内,东北距其兄伋、寿的墓即太子冢20里。1954年4月,被莘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被平毁。
由以上历史故事可知,妹冢应为妹塚,不能写作妹仲。现存字体简化后,“塚”成了“冢”,写作妹冢也不能算错,但“塚”比“冢”更准确。
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以为,地名是历史的物化和显现,那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的见证,对待地名,还是严肃些好,因为随意更改后,那些历史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慎重更改地名吧。
附一:《诗经·国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附二:《春秋左传》
《春秋·桓公十六年》:“十有一日,卫侯朔出奔齐。”
《左传》对这句话诠释: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日:‘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日:‘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呼!’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十一月,左公子泄、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齐。”
附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亦有“二子争死”的记载。
附四:京剧《二子乘舟》
又名《新台恨》、《诗卫风》。京剧新编历史剧,唐韵笙根据《左传》、《诗经·二子乘舟》编写。 唐韵笙饰急子,首演于三十年代。剧本散失无存。
文章来源:聊城文化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