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两位残疾人在地铁里行乞,朋友照例给了二元钱。二元钱不代表对他人的拯救,而是对自己的某种释放。许多人已经改变成见,在公共场合对残弱者自然地施以点滴。
但是今天,朋友遭到了两位五十多岁中年妇女的奚落。两位有纯熟的北京口音,乍富不贫。人家施舍二元钱,不知怎么得罪了她们。一通发飙:有的人就是有病!谁拿不出几块钱来?就是这种貌似热情,助长了乞讨行为!公共场所还有外国人呢,不怕人家看了笑话!
到底是谁笑话谁呢,人家外国人要是笑话,会笑话谁呢?乐善好施的朋友,行乞的残疾人,还是这两位?我倒是经常看到,面对乞丐,满车厢的中国人只有一二个出手,而不少外国人很自然地掏出零钱。
好在朋友已经练就一幅心肠,既能同情无助者,也会宽容无聊者和无赖者。乞丐固然值得同情,但上面两位的那种心态和作派才真正可怜。
想起二十年前,有一天和兄弟乘地铁,就遇到类似事情。
一位老太太站着,对面一位男子抱着孩子坐着,孩子的鞋子耷拉着占着半拉座位,男子本来可以把孩子顺着抱,腾出一个位子。我对老太太打个手势,请她到那个位子坐。不想一下惹恼了那男子。
他开始满嘴叽讽挖苦,大致是你有爱心你让座,凭什么这样做好人,真是有病!之类。口音也是地道的北京方言,也只有京油子才有如此高密度、高强度的损人口语。
我可是十八九岁年纪,初生牛犊,义愤填膺,二话不说,腾地立起,对老太太说,您坐我这里。然后,一步冲到那个半拉座位上坐下来。
男子未想我如此冲动,愣了片刻,随后更加猛烈地挖苦。在这个方面,此男与上面二女有着同样深厚的基本功。
我那个怒啊,怒火快要烧着了我。可还是强忍下来,我给自己两个理由:此男带着孩子,不要吓着孩子;此男未点名道姓,就当说的不是我吧。其实我和兄弟都是血气方刚,力量对比也于我有利,二人动手,不痛扁他一通才怪!
到底我们还是维护了秩序和道义,以自尊和自制作为代价。
本文这个标题涉嫌地域歧视还是地域仇视?都算不上。天子脚下,蟑螂都穿着黄马褂,外地人、外来户哪敢歧视?仇视更谈不上,如果如此狭隘,当年我们就打得那男子满地找嘴了。
我只是对“两个”北京女人和“一个”北京男人而言。而有文化、有素质、有德行(这可是北京人的口头语)的北京人民,具有大都市胸怀、大地方风度,不会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