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穇子庄

标签:
杂谈 |
一、“(穇)”读什么
这个字很难打,王码五笔、微软拼音、全拼、搜狗、腾讯等输入法都不灵,唯有“智能陈桥”才行。为了打出这个字,我到处搜输入法,装一个,试一个,卸一个。其繁体字能出来,简化字却不能,怪。
复制此字,发给本局域网同事,以及远程朋友,都能看到此字,看来没问题,电脑中文字库有此字。可用到博文中,不必担心在其他电脑上开天窗。
不过,浏览器脑门等位置还是不能显示,倒是全拼打出来的
果然,中国“百度”便不识此字,美国鬼子“谷歌”竟比咱有文化,认得。搜了五十多页中的二十多页,查得一些资料信息。
二、“(穇)”是什么
《新华字典》说:
稗是什么呢,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是稻田主要杂草。杂草的变种,更加杂草。
《辞海》说:
有材料说,
看来,《辞海》讲得比较深入、全面、客观,我比较爱听。因为《新华字典》只把子当成喂养畜禽的饲料,显然与历史和事实不符。
《辞海》说,“湖南稷子”亦称为“
一位朋友2008年12月在《长沙晚报》作文《悠悠
2008年1月有位朋友在《张家界日报》发表散文《回到味觉新化》,称“
而《扬子晚报》有一篇文章介绍江苏兴化的“
文献中多有诠注
山东威海在清代时口粮尚以
三、子庄是哪里
就是我的家,我出生和长大的家乡。
上大学时放假,同学来信把村名写成“穆子庄”或者“参子庄”。我毕业后给爹娘寄钱,怕邮局不认识或者打不出来,致使我的孝心送不到,也故意写成“参子庄”。
为什么不按国人惯例叫侯家庄,而以“
四、子庄要消失了?
为什么?据当地干部说是村民们不想在此居住了,想换个环境。据有的村民说,可能是铁路企业要扩张建设,占用村地数千亩。也有猜测,可能是这个小村一直不够富裕,借农村城镇化建设,由大村吞并以便于管理。
如果是前者,我不信,村民世代栖息于斯,魂脉渗透于水土,安有弃家流落他乡之念!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万不可冒用、盗用民意,行侵害乡亲根本利益之事啊。
如果是中者,定要坚决理论清楚。若是国家行为,必须依法补偿,足额及时到位。若是企业行为,百姓可以不依。若是官方为蝇头小利,向企业贱卖百姓基业,则冒犯百姓、冒犯天下也。
如果是后者,小村管不了,大村岂能管好。小村一迁,土地如何处理。如果是简单相加,拆房盖房,劳民伤财,有何正当性?莫假城镇化冠冕堂皇理由,做不善不伦之事啊。
不管如何,百姓与小村及其土地休戚与共已数百年。虽然城乡差别若干,打工机会不多,但几亩薄地仍能养活数张嘴巴,维护乡村基本安定。即使按照法规给予足够补偿,有限钱款能养家几年?坐吃山空后,谁来解决生存权和发展权。
当下正是社会转型期、矛盾突显期,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资料),失去耗毕生心血盖好的房屋(生活资料),失去精神最终归宿的祖坟(精神慰藉),失去并不富裕但是平静安宁的生活(生存状态),会激发怎样的矛盾与冲突?
如果这些都无人回答,那么失地农民陷于破产、生活陷入困顿、精神陷入绝望之后,他们会自己作出回答。那个答案,一定无益于和谐稳定,一定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这些拷问,已经远远超出人文精神与乡愁情感了!
莫为一时之利、一抔政绩,而把农民、也把自己,推到危险的边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