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筒里找回十几粒花生米

标签:
杂谈 |
从垃圾筒里找回十几粒花生米
晚饭后收拾餐桌,她娘递给我一个碗,说“把里面的东西倒掉”。
拿开上面的一张撕破的食品包装纸,发现有糖纸包着的巧克力糖,一颗一颗捡出,有十几颗。好好的糖,哪能扔掉。剩下的是一些花生皮和花生米,未加思索,倒了。
忽觉有些不对,里面还有花生米啊!就从垃圾筒里往外捡,一共十几粒。洗了几遍,放到嘴里一颗,是生的。我喜欢吃生花生米,那种生味是另一种香味。据说,吃生花生也有利于健康。
跟十二岁的闺女说这事,她脸上现出一种难过的表情:你怎么从垃圾里捡东西吃?
其实她并不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情景。我常常把掉到桌上、掉在地上的食物捡起来,洗一下、甚至吹一下,就吃掉。
有时我也想,健康比节约重要啊!但是,沾点灰尘,就不健康了吗。这点灰尘再脏,也看得见,那些看不见的呢,食物里的有毒物质、空气和饮水里的污染成分,不都日复一日、与日俱增地摄入身体了吗。
再说,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习惯”。我跟闺女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爸爸正是童年和少年,家里很穷,一年吃不上几回水果。村里旁边就是铁路,穷孩子们常常沿着铁道旁边的草丛飞奔疯玩,兴高采烈地捡拾火车上旅客们扔下的五颜六色的烟盒和苹果皮。苹果皮都风干了,搁在嘴里嚼,依然很甜。
那时的我总在想,火车上的人怎么总有苹果吃,而我们只能捡苹果皮呢。在我家,逢年过节,完成了祭奠、走亲等正规程序后,才能看到屈指可数的几个苹果,哪里顾得上削皮,分到一半,连果核籽实都要吞下去。
物质的匮乏,剥夺了人们保持体面的权利。没有里子,哪来的面子啊。
生活必需品由亏而丰的数十年历程,让我倍加珍惜手中的果实。哪些食物,那些物品,不管经过了多少道交易程序,它无不凝结了劳动的心血与汗水。我们贫穷时,视之若宝,我们富有时,也不可视若草芥。它们都是自然之赐,血汗所换,都是天地之精华。
平日在食堂吃饭,看到一些同事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不由心生敬意。尊重食物,怜悯他人劳动,珍惜手中钱财,就是一大美德啊。那些暴殄天物的人,他们会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待他人和世界吗。
我跟闺女说,想想地震和各种灾难中被困住的人们,他们饿得要吃泥土;想想非洲和许多国家那些食不果腹的人,他们的孩子没有长大就因饥饿而死,我们还会厌弃那些掉在地上的食物吗?
孩子,吃吧
这是我四岁的女儿吃饭的情景,普普通通,我却要把它拍下来。
想起了世纪末我编辑报纸上的青少年专版时,也用了类似一幅照片,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埋头吃面,旁边有一点点菜,还有一个喝水的杯子,他们也是半蹲半跪着。这些情节或许有些巧合,或许本来就是一个样子的。我当时在那幅图的旁边加了一句:“或许,我们还不能让所有的孩子吃饱。”
想到这里,我的泪水就忍不住涌上来。是啊,孩子无辜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得活下来,他要长大,这个过程他无法决定和选择。吃饭,或许是生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或许是一个最难克服的问题。
看见这一碗简单的面条了吗,旁边只有一点点我的孩子爱吃的咸菜,我用父母从农村捎来的高梁杆做的“盖垫”盛着。我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对生活并不挑剔,这样就能吃得很香。
我看着她并不熟练地握着筷子往嘴里拨面条,心里说,孩子,谢谢你并不嫌弃这样的粗茶淡饭,谢谢粗茶淡饭也让你长得茁壮。你的父母或许没有更大的能力,但我们可以尽力让你吃饱、长大。
要知道,这在爸爸妈妈的童年,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并不埋怨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已尽到了最大努力。
孩子,你身边当然有很多伙伴极尽奢华,占有着数倍于普通儿童的生活资源。但我们在羡慕的时候,能不能回头看看天底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仍因天灾人祸忍饥挨冻、饱受欺凌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我们能帮他们一下吗?当你把手递给他们时,你和他们一样会感到快乐。
看看孩子为了吃饱肚子,虔诚而自然地半跪着,我们大人的心上该有怎样的分量!孩子为谁而跪?为这些能让他们吃饱和长大的饭。
而这些饭就来自我们大人之手。法律也好,人情也好,让我们为孩子多准备一些饭吧,这也许是最根本、最基础的爱,没有了这个,也便没有了其他。
让我们帮助更多的孩子吃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