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种悲愤无法释怀

(2009-02-11 09:52:49)
标签:

文化

有一种悲愤无法释怀

  有种仇恨,离己已远,却不曾淡漠。我虽无直系祖先被日本鬼子屠杀,但仍然对当年倭寇侵略恨之入骨。最近于2005年,二战闭幕60周年,看着那些纪录片、纪实文章,无不激愤满腔,热泪滂沱。我等公民,闻国有难,何以报之,惟有捐躯。如国有需,我愿挺身,为己女人子,为寸土主权,定赴大义。唉,都是情感热肠、政治动物,安能不为家国之虞而舍身取义。
­
  闻日人近于钓岛阻挠我船,并欲实质占据钓岛,悲愤之余取我9年前、12年前文字贴上存示。当年愤青之勇,虽浅于情绪,但保持一腔朴素的爱国热情,励志自身发愤图强、团结同胞御敌门外,仍有意义。

  鬼子的形象与孩子的印象
  子 灿  

  现在是2000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甜甜地进入了梦乡。而我的耳畔分明响起了隆隆的炮声!这炮声从69年前的同一个时刻传来,这炮声依然令人惊心动魄:我神州啊,我同胞啊,从此开始了沦亡的苦难生涯!
  小家,大家,国家,几万万十几万万中国人都要栖身在国家这个大屋檐下。而国破焉能不家亡!吾国啊你本是吾家,你怎地就保护不了我一介平民?却让这些披着人皮的魔鬼肆意屠戮。吾且不算,看看白发苍苍的母亲,看看正在吸吮乳汁的幼婴……苍天啊,这些无人道的禽兽们为什么不断子绝孙。我们的善良忍让怎的换来了灭门之祸。
  难道我们爱国家还不够?难道我们没有为国家之强盛献力?难道我们的爱还不够分量、我们的力还不够有力?——吾国啊,请你告诉我。我们不敢想像再有一天,恶魔们强盗们又来杀我父兄、欺我姊妹、毁我家园。
  我们要发愤,我们要抗争,我们要图强!
  下文原刊于1997年6月5日《法制日报》“青少年与法”专版之《勿忘国耻》首期。文章写于1995年夏,是时某著名电视台正播一电视剧,某晚作者看后愤不成寐,遂秉烛敲键,七窍生烟终成此文。翌日,署名上书。不日,该剧停播。当时,作者正在皖南参加全国人大执法检查,告于领队有林先生,有曰:可能不光你一人提出异议。信哉,大义激情之人一定不在少数。
  此文当时因故未能发出,翌年正值“七七事变”60周年,作者豁然开朗:我如此愤愤不平,何不利用手中舆论阵地!于是,奏请领导开辟上述专栏。这篇早已坠地一年的小文终于“报”上了“户口”。
  今番重发此文,以重温当时之愤怒,亦仍有积极意义。


  前些时候,以回顾“九一八”为内容的电视连续剧《远东阴谋》在某著名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引起了亿万观众的极大兴趣。笔者也同样以沉重的心情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并为这部“宏篇巨制”中部分演员演技之精湛而叫好,但是,越看下去。越觉得心里像吞了苍蝇般难受起来。
  日本鬼子是什么东西?是几十年前日本国内那些搞军国扩张和殖民统治的侵略者,是那些将一己之繁荣建立在蹂躏他国、掠夺他国之上的强盗,是那些一手抛糖果、一手挥战刀的伪君子,是那些烧杀淫掠、丧尽天理人伦的禽兽……
  然而,这部“大作”却给了鬼子们这样的形象:以仰拍突出强盗们出“洞”、纠集时的军容严整、威风凛凛;以时时奏响的或悲壮、减轻快、或激越的音乐渲染日寇们的宣誓、胜利和进兵;以大段大段高昂嘹亮的什么武士之歌形容鬼子们的高涨士气、决死斗志;以“壮行酒”、“勇士泪”来特写对“天皇陛下”的效忠与万死不辞……
  导演和编剧在张扬什么?他们想昭示什么?我想,即使如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想美化、神化他们的“民族英雄”们,手法也不过如此了吧!我也理解应该真实、“客观”地再现那段历史,但该剧是不是已“真实”、“客观”得几乎让人对日本鬼子崇敬起来了呢?仿佛他们的侵略是可以理解的,仿佛他们的“牺牲”值得同情,仿佛他们伪善的面孔和手段应该让我们感动、甚至感激。
  ——我认为,该剧对强盗们的卑鄙、罪恶行径已经“真实”、“客观”、“冷静”到了麻木不仁——让人触目惊心的可怕地步。
  (我们可以不再将角色脸谱化,但如果让敌我双方“平分秋色”,我们应该持有的气节、立场还要不要?)
  侵略者的黑色历史已经让昔日华夏生灵涂炭、权丧国辱,让几代国人仇恨满腔、痛定思痛;而军国扩张主义的阴魂如今仍在“靖国神社”内外、钓鱼岛上和围绕历史教科书的叫嚣声里飘荡、滋长。我们也许还没有将那段血淋淋的国破家亡的过去充分晓谕下一代,我们的一些成年人却已将切肤之痛、国仇家恨淡忘。可以忘了吗?——我们丧身或捐躯干日寇屠刀炮火之下的千万同胞的未瞑之目;我们丧失殆尽于强盗铁蹄魔爪之下的亿万国财家产……
  我们仇恨还来不及。
  国耻教育,一直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爱国教育“科目”;就连日本几十年来也时时为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灾难耿耿于怀、咬牙切齿。我们当然也做过、并仍在做着不少努力,但栽树艰难毁树易,该剧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抵销我们曾经做出的努力呢?那些浸泡在甜水里、束缚在分数中的孩子们本来就对那段耻辱史知之了了,看了这样一部、或更多部演技尚佳、“感染力”颇强的艺术作品,会不会反而为“大日本皇军”的“英武”、“壮烈”所叹服、所推崇呢?我不敢想下去了。
  我们完全可以拿现实生活打个比方:作为血肉百姓、寻常中人,我们能把一伙坑蒙拐骗、烧杀抢掠的刑事犯罪分子拍成、描写成意气风发、慷慨赴死的英雄,还要给他们的杀人越货、鸡鸣狗盗配上斗志昂扬的音乐吗?那准是疯了!——可日本鬼子与刑事犯罪分子相比呢?——鬼子可是屠城、屠国;鬼子可是盗国、灭国。
  听啊,该电视剧中传来的鬼子们的军靴声、宣誓声、放歌声、狂笑声……声声如刺、刺痛了我的心脏,刺破了我的沉默。“位卑未敢忘忧国”,我虽不能让悲剧逆转。却可以将一腔热身溅为笔墨,并仇恨而愤怒地将电视关上!(然而亿万台电视却仍在开着、在这黄金时间开着,面对着亿万成年人和孩子们,让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鬼子们掳去他们的目光、肆虐他们的心灵……)
  我们还能让侵略者的“神武”形象继续在荧屏上,在国人过于善良、过于宽容的眸子里——嚣张下去吗。


  附:另一篇文章

  有个中国人甘愿叫“鬼子”
  子 灿
      
  “八格……”
  对不起,好像是骂人了,可是用“八格……”骂人,又能骂谁呢?——日本鬼子!我在以日本鬼子的詈语回骂日本鬼子。
  然而今天,我好像又不是骂的日本鬼子——有个中国人名叫“鬼子”,我骂的是这个“鬼”名字。
  鬼子。
  看了这个词,各位看官有何联想?
  鬼子,鬼——子——,日本鬼子,美国鬼子,德国鬼子,大鬼子,二鬼子,小鬼子……除此之外,尊敬的看官们您还会有别的感觉吗?
  且来引经据典,妇孺皆知的《现代汉语词典》“鬼子”词条曰:“对侵略我国的外国人的憎称。”《辞海》“鬼子”词条曰:“骂人的话。”
  看来,“鬼子”本来就是一个像垃圾一样散发着恶臭的词。因为鬼子的确就是垃圾、是臭虫、是毒蛇、是强盗、是流氓。鬼子也是汉奸、是洋奴、是帮凶、是恶棍、是卖国贼。
  当年的大鬼子们践踏我国土、掠抢我财富、淫杀我妻女父兄……当年的二鬼子们为虎作伥、丧尽天良……他们可都是十恶不赦、死有余辜的鬼魅魍魉。
  然而,今天,却有人以此作为名字。
  真名也好,笔名也好,绰号也好,一个人该起什么样的名字?一个人可以叫“流氓”、“汉奸”、“臭虫”吗?——一个人可以叫“鬼子”吗!
  还真是有人叫了,他还不是叫着玩的,他是一个作家,一个作品多产、获奖频仍、小有名气、风华正茂的青年作家,他用它作自己的笔名、作自己精神产品的“品牌”和“商标”。于是,这个“鬼”名字自然和他的作品、或者随着他的作品一起声名远扬。也许,这个“鬼”名字比他的成功的作品更引人注目,他也许就瞅准了这个广告效应、轰动效应,不惜、或者说甘愿叫自己“鬼子”,也让世人、尤其是关心文学和从事创作的知识人叫他“鬼子”。
  他叫鬼子,他的作品就是鬼子的作品。鬼子们的阴魂幽灵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们又要开口说些什么吗?
  正当海内外一些华人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继续声讨日本侵华大屠杀的罪恶,并强烈要求当今日本政府认罪、道歉、赔偿的时候,我国这片饱受日寇蹂躏的土地上却有人“自告奋勇”当“鬼子”。
  作家当然是“灵魂的工程师”,然而这个中国人民“灵魂的工程师”却堂而皇之地自名“鬼子”。
  敝人既没见过真的鬼子,也不认识“鬼子”先生,亦未读过“鬼子”先生的大作,只是偶尔从某本杂志上看到了这个笔名。它让我等触目惊心、毛骨悚然,继而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你的创作成就令人佩服,可你却将其冠上“鬼子”之名,这难道是“幽默”、戏谑、玩世不恭?这分明是在中国人传播精神财富、文化产品的场合恶狠狠地亵渎读者正直善良的心灵、凌辱国人朴素自然的爱国感情。
  不必引述更多的佐证,敝人只想一吐为快:虽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学越来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并不是就可以香臭不分、黑白颠倒、楞拿狗粪涂脸以标新立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了,依法治国伟大进程已经开始,什么都得有个法律法则来规范调整。有信息表明,街面上、荧屏上正在清理不健康语言和形象——我们的“书面”、“纸面”上是不是也该激浊扬清,将乌七八糟、邪魔鬼魅扫地出门。
                                
             (刊于《中国青年》杂志1999年1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