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济塌陷的身份
(2008-11-16 23:45:55)
标签:
杂谈 |
救济塌陷的身份
(“户口”和“废品”在一起?)
我站在北京市公安局户籍柜台边,欣赏着女警察一连串优美动作,这些动作的终点是递给我一本北京市居民户口簿。不是女警察优美,是这个户口簿子优美,我盼它已经盼了四年;不是这个户口簿优美,是我同样做户籍警察的老婆优美,她的户口终于跨过八百公里从胶东落到了首都。
这是十三年前的一幕情景。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它来得太不容易。
北京户口,上海户口,广州户口……这些偏正词组,曾经像山一样压在千万人的心头。我就被它压了好几年。我的警花娘子远在老家管理户籍,却无力把自己的户口迁到想去的地方。几年里我们为搬掉这座山、实现夫妻团圆,四处奔走,四处碰壁。
曾向一些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的好友请教,他们满腹辛酸、慨然长叹:兄弟,你怎么也自找麻烦,我可不赞成你再走我们的弯路。
唉,我不愿自找麻烦,我自找的是老婆。好不容易找到了中意的老婆,再弯的路也要走啊。
当然没有豪言壮语,一边走弯路一边嘀咕,人家说比翼双飞,我们的翼还没比起来呢,怎么飞呢。就让他们先飞吧,我们就晚些,再晚些。
不光是这。分房、即使分个集体宿舍也没有我的份。老婆停薪留职来京觅职,即使在大报连载了中篇小说、在大报副刊发表了散文等等,也是编辑部里的临时工。连为共和国贡献下一代劳动者也不敢奢望,孩子的户口当时要随母亲……啊呀,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承受的歧视,我们可体会得够狠。
好在吉星高照,心疲力竭之际柳暗花明。当一张薄薄的调令像鸟儿一样飞到故乡去的时候,我的眼泪变成石头,落了地。
户口啊,这三千多年前老祖宗发明的国法,让我备受煎熬。那是什么?那是身份啊。
我的娘子如今由小城市户口晋级大城市户口,这样的飞跃几乎和农转非一样艰难。
身份彼此啊,等级差异啊,待遇地位啊,户口是一个被绑架的载体。数千年来,道德教化、经济调节、征调赋役、行政管理、维持治安、执行法律,都把户口作为操作平台。如此重要国器,当然在“劫”难逃。
十几年过去,山河巨变,今非昔比。我的两个兄弟十余年前也放弃了其他城市的职业,勇敢地来京谋生,经商,从文,成家,买房,生育,一切按部就班。户口呢,都是千里之外落满尘土的文件,哪里阻碍了追求新生活的节奏。
什么都在变,越变越好看,越变越可爱,这个世界才有看头、才有奔头。人们说市场经济开枝散叶,一些不好玩的玩法如现行户籍制度弊端明显,确实应当重新料理。比如实行动态管理,淡化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以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控制手段调节人口迁移等等。
专家总在高枝上歌唱,那些曲调总让人心花怒放。
PS:打字才发现,“户口”一词,在五笔输入法的词语输入中竟然和“废品”在同一个编码上,真是巧合。“户口”出现一回,“废品”就跟着出现一回,如影相随,好得像哥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