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待上林花似锦

(2008-03-06 16:44:28)
标签:

校园

且待上林花似锦

1987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散忆

                                                   


    [按]此文应邀为母校中国政法大学建校50周年(1952-2002)而作,写于2002年1月。曾于2007年上半年上传于本博,后撤除。近日与友说起母校生活,不由再到网上搜索,用古狗在一个“沧海云帆”坛子里找到一个版本。谢谢转载此文的兄弟,谢谢搜索引擎,谢谢互联网,让俺转身就找到失散已久的旧文。


  
  这是笔者刊于2001年10月8日《法制日报》二版的一篇特写,标题是《我们与法有约——记中国政法大学1987级学生的一次聚会》,正文如下:
 

  10月3日清晨,中秋之雨在不紧不慢地下,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陈光中教授却急匆匆从城里赶往昌平参加一项活动,可是车子却在高速路上抛了锚。着急的陈先生冒雨等来了出租车继续赶路。什么样的约会让一位正安享晚年生活的老教授如此无法拒绝、急如星火?
  是这个学校1987级学生毕业十周年的聚会。同窗聚会本无特别,可对于该年级800名同窗及其老师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个年级的规模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是全国各法律院校、系"之最";这个年级是中国政法大学向“全国法律教育、科研和信息中心”迈进的历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为他们是昌平本校的第一群学子,法大自此掀开了一个新篇章、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正因为我们是第一群,所以我们要在一个机器隆隆轰响、黄尘漫漫接天的王地上开始我们的大学生活”。一位同学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校园生活的生动写照。不仅开运动会要借用外单位操场,洗澡也要步行一公里土路到外单位借用澡堂子,特别是冬天,洗完回到学校脸上不仅又蒙了一脸土,头发也冻成了冰棱……”

    但他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为学习法律、将来投身国家法制建设事业而来,很快即在老师们的关怀和和帮助下挣脱了埋怨和失望,把一腔求知求真求实之情点燃在漆味未散的课桌上、师生们拔掉荒草整理出来的运动场上、热火朝天的建校工地上。往事如昨:十几个学生社团次第登场,每一次活动都可以冠为"新校首次",学生刊物、文体活动为校园平添了一抹抹新绿,1987级选手在首都法律院系辩论赛中夺冠,以该级女选手为主的校女子足球队在全国政法杯女足赛中获得亚军……
  “如今想来,那段艰苦创业的经历倒是一笔取之不竭的财富,一段历久弥醇的记忆。”一位同学说。这笔财富真正给了同学们以进取的动力,十年过去,已有一大批人在立法、司法、执法、普法、法律服务及相关行业脱颖而出。

  此次聚会,一份向法律界广大青年同仁发出的倡议书---《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在同学们之间引起强烈共鸣。这个倡议说:“我们怀揣一分责任、一腔爱心,时时处处都可以为弱势群体献上一份法的关怀。或许,你付出的只是一点点,而对于弱者却是生活的大半乃至生命的全部,却能换回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对国家的热爱。对此,让我们找回两个熟悉的词语:人人有责,责无旁贷。”
  在昌平本校风光秀美的校园里,原任和现任校领导为1987级学生捐建的花岗岩巨型雕塑——“拓荒牛”揭幕。校党委书记石亚军说:“这尊雕像至少有三个含义:它是当年师生团结一致、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它是同学们踏入社会顽强拼搏并取得巨大收获的印证;它同时也预示着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中国政法大学将开拓创新,建成为绿化、美化、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校园,为依法治国伟大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和艰苦创业有约,我们和青春奉献有约,我们和法治振兴有约!”同学们也在拓荒牛下合影、欢呼,相约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以更大的成绩向母校汇报、向国家和人民汇报。
  
  报道虽短,情意却长,多长?14个春秋那么长。而这段情意,要用心来丈量、储藏。值此母校50年大庆之即,且让我们掂量1987这个数字组合的内涵和意义,反刍法大给予我们的培植与滋润。

 

1987年的云彩

 

  1987年的金秋,对于800名法大新生来说是一个充满阳光与尘土的时节。阳光像闪亮的颗粒在法大新校教学楼前的剑麻尖上舞动,从天南海北赶来报到的新生们顾不上欣赏这些细节,但那些剑麻尖却不时触疼了注意力过于集中的他们。他们为自己成为中国法律教育最高学府的一名学生而感到兴奋和激动,这种热烈的情绪让初具雏形的新校和昌平湛蓝的天空更加光彩夺目。
  很快,兴奋便让位于头痛,因为同学们遭遇了见风便遮天蔽日的黄土,那可叫天地一色,黄黄黄黄黄。来自天边、来自偌大一个建筑土地上的沙尘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关闭的窗户不能阻挡它们,它们从齿缝钻进来让我们随时品尝牙碜的味道,它们赖皮地浮在书页上,它们调皮地沾在女孩子们的面庞上。“风起了,车来了,尘土铺天盖地汹涌上来时,连个地方躲都没有!”可是不久,我们便和这些锲而不舍、挥之不去的颗粒们和平相处了。“我们本为灰尘,何以拒绝灰尘。”倒是一腔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那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冰棱,由于学校租用的澡堂子在一公里之外,我们便往返跋涉于土路草丛之间。天大寒,冰棱便在同学们湿漉漉的头发上开辟了新天地。而新校设在操场看台下的澡堂子,直到第二年秋天才启用。
  很多同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呵护,在远离父母的地方尝试独立的滋味。如今依旧印在大家脑海里的,是在校门口用北京粮票向小贩换鸡蛋,步行三公里去小城惟一的小电影院看娱乐片,之类。
  当时的校园是典型的“三点式”:教学楼AB段,宿舍楼一二三号楼,一号食堂。三点一线,三点也构成一个平面。我们的稚嫩的脚就开始丈量这条线的距离,这个平面可以容纳我们四年的青春和追求吗?在这种底色和背景里,我们手持多为印制粗糙的函授生所用的教材走进了课堂,琅琅的书声响起来了。
  此起彼伏的书声里我们还在领略和承受许多。因为两地办学,困难重重,师生们怨声载道。摊子太大,管理跟不上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笔者作为校刊的学生记者,觉得不能视而不见,“职业”的本能教我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观察和调查,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陆续在校刊上发表大篇幅报道:《新校教学校各种设施破坏严重/有关方面反映管理制度不健全》,《新校管理方面混乱现象令人担忧/广大师生呼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严治校》,《电视看不上,录像天天有/新校文娱生活出现怪圈》,《拥挤,太拥挤了》等等。

  文章刊出后,引起了学校管理层高度重视,新校本着“全面整顿新校纪律,建立良好校园秩序”的精神,召开大会讨论和研究有关事项。与会人士认为,无章可循,措施不力,管理不严,不负责任,是造成混乱现象的症结所在。因此,校方提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把落实与监督严格抓起来,让制度治人。
  笔者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们以所有的善良、幼稚和蓬勃忍受了这一切。那时节,安慰与被安慰成了维系人与人情感的黄金选择。”是啊,抱怨是人的本能,但我们总不能靠本能活着,抱怨之余我们便开始自娱自乐、寻求自我发展。同学们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充满信心地提出,“面对当前不利环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345”就是我们的路

 

  15年前的昌平已然名唤“首都卫星城”,这个名称当时可是激发了我们许多闪亮的幻想,事实证明1987级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冲着当年“招生简章”上的这个名称来的。我们曾开玩笑说,设计这个简章的人真是不简单,我们这么多人都中了他妙笔之下的妙计。

  首先这“卫星城”交通极是不便,想进北京城,想外出郊游,大家都得从新校所在的“东关”,向西步行三公里,穿过这个小县城的整条“政府街”,到达其“西关”,才能找到345路等仅有的几路郊区车公共汽车。特别是晚上和节假日,那里往往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同学们真是练就了一番挤车的本领:千万不能犹豫,倘稍有迟疑,不仅上不了车,帽子和背包会挤丢,身体会挤散了架。于是,书生们再也顾不上文雅二字,像在运动场上一样生龙活虎起来,我们称此为“学会生存”。

  后来,学生会上书北京市委,请求体谅法大师生们的苦衷和难处,终于感动了领导同志,下令把“3”字开头的一路郊区车的始发车站搬到了“东关”,第二站就是法大。在随后的两三年里,陆续有好几条线路把始发站也随到了“东关”。法大不再是偏僻的孤岛了。
  “345就是我们的路!”我们进北京必须乘345路公共汽车,颠簸两个小时以上,才能到达德胜门。后来,法律系的一位同学和他的诗友们就成立了“345诗社”,红火了许多年。寒来暑往的“345”啊,记录了以忧郁、忧虑和忧伤为生命的寒窗诗人们多少冲动和智慧,也承载了八百学子多少无奈、彷徨和追求!
  行路难,我们却不畏难。学校北面是军都山的一脉,虽不雄伟壮观,却也蜿蜒连绵、含秀叠翠。从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有同学登高远望、临风感叹,结果因为路径不熟,误入泥沼,只得高绾裤角,双足染泥而归。

  从此,山坡,山巅,山坳,山林,山民,山景,山魂……就融进了同学们的视野与梦境,作了青春少年们爱情与憧憬的背景。我们还在十三陵水库引水前豪情远足于衰草没膝的库底,我们出没于桃园和柿林里与农人们分享“春秋战‘果’”,我们步行于明皇们十三座陵墓倾听帝王的三百年喟叹,我们登上万里长城抒发爱国忧民之旷古情怀。
  “处女行”,使我们在自己的“处女地”上撒开耕春的犁铧。春阳如瀑,军都山下的法大新校建筑群熠熠生辉。新校之“新”除了其物质外貌,更体现于同学们的青春风貌。新校的每一次活动都被冠以"新校首次",而让新生们觉得崭新无比,可谓新事连连,好事不断:
  “首届辩论大赛”,八支队伍的辩手们来自本科三系和大专班,历时半个月,舌剑唇枪,众与争锋,笔者在校刊发消息说“辩坛新秀初展锋芒,经法二队喜获冠军”。“首届大型艺术节”,雏燕苍鹰,精彩纷呈,笔者也发了消息:“军都山下春色浓,法大校园欢声喧”。178名学生代表在“首届学生代表大会”上提交了437份、2000多条议案,15名学生会委员候选人登台作竞选演讲,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次校园民主。

  曾被《法制日报》报道的“我向校长说句话”活动,令“说客”盈门,同学们掏出自己的一句心里话,校长阅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思考,并就一些针对性强的意见当即拍板提出解决方案。“首届足球俱乐部大赛”举行后,新校即组建了法大女子足球队,经过数载苦练,终于获得了全国高校女足赛季军,当时笔者在校刊发表评论说:“要从一个没有体育特招生的学校里挑选出一些普普通通的甚至以前连足球都没碰过的女孩子,让她们踢球而且指望她们获奖,简直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然而,人们不仅没有绝望,而是欣喜地发现:姑娘们成功了,法大成功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校一系列学生刊物纷纷涌现,如春色满园。有1987级同学新创办的《学生会会刊》、《军都山》、《虹》、《学生法苑》等,有从师兄师姊手里承接下来的《潮声》、《我们》、《法大短波》等。

  笔者曾有幸作过其中几本刊物的主编,记得新校第一本学生专业学习研究刊物-——《学生法苑》创刊后,其创刊号即有论文被《法制日报》转载,第二期也有论文被《北京日报》等报刊转载,解战原副书记兼副校长曾对该刊予以肯定和鼓励。一时间,校园文化圈里旗幡招展,生机盎然。
  笔者曾在校刊上就此发表言论《校园里的一个文化圈》,对班刊、系刊、团刊、会刊以及学生法学刊物等校园文化载体,进行了评点和肯定,认为这是法大校园文环境中的一个绿意葱茏的“文化圈”。言论提出,现代教育科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而学生们创办报刊的目的之一,便是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学生报刊的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大学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刊载或播发。校领导也深谋远虑,从善如流,认识到学生报刊这个“文化圈”在校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给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热情扶植。
  曾几何时,同学们还在仰天长叹“昌平凄凉法大荒”,但很快大家便认识到,“昌平新校条件的确差一些,但就是发一万吨牢骚又有什么用”?绚丽多彩的学习生活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在学校和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毕竟适应了这个环境,勇敢地迈出了年青的脚步,发出了稚嫩而积极的声音。

 

君去我不留

 

  1990年7月14日,在新校学习生活了三个春秋的1987级八百名同学,三十多公里的“昌平路”(2000年已改建并改名为八达岭高速公路)终于走完了。可能是作为对1987级学生筚路蓝褛、艰苦奋斗的补偿,我们被学校批准“农转非”,回城里的老校读四年级。曾几何时,我们在无聊与无奈、苦恼与苦闷之余,幻想解脱与拯救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回城。然而,当我们真的要作别新校时,凝望着这方上演和演绎了三载悲欢得失的校园,我们却瞬间变得脆弱和无所适从。我们不能带走美丽而忧伤的云彩,我们只能带走铺盖和那些恍如昨日的记忆。
  大卡车、大客车数百个车次把一个年级移动了四十公里。1987级最后一年的故事的地点,就改在了诗情画意的“蓟门烟柳”边上。杨柳自古便是缠绵伤怀的风物,此时又做了大四学生们的情感比照。于是,晓月河畔的甜蜜与焦灼,也像这护城河之水,流动而且撞击。一些苏醒的情感美妙而令人激动,流水可以作证、杨柳可以作证吗?可是一种焦灼又时时扰了恋人们的梦:毕业后何去何从,我们将身处何方,我们能将“爱情革命”进行到底吗?
  恋曲1991,怅惘1991,再别1991,启程1991。要走了,这些年青的情感终将被成长、成熟和成家立业所淡化和替代。趁我们还能为自己的青春作主,赶紧“留给母校一句话”吧。这是一项活动,毕业前夕由校团委及各系学生会、团总支组织发起。主办者打算在同学们离开法大之际,唤起他们的母校意识,吁请他们以主人翁身份为母校尽一忠言,或讽谏,或祝愿,或感慨,向母校发表一句“告别辞”。

  记得笔者开始时留的一句话是:“学苑写意轻回首天涯可望尽/挥手自兹待来年桃李当芬芳”,后来想了想又改为:“愿我们以法大为光荣,法大以我们为光荣!”
  笔者曾在一篇回顾昌平三年学习生活历程的系列散文《君去我不留》中写道:“有一种可以被绿化的精神,我愿做那实践的白杨;我渴望看到这片土地上长起一种植物,它们头顶上有永远的阳光,它们身上注入了坚忍一切苦难的生命力,它们永不倒伏。
  “生命花朵几重,心境风物无数。什么时候我能通达一种境地,因而宠辱不惊、苦乐可容?几脉人生,脉脉深深;数种乾坤,种种朗朗。我相信,在将来某个很好的天气里,我的那丛永远站立的植物,会坦坦荡荡地长满我的视线所及。”

 

品牌“1987”

 

  这一点是肯定的,即每一届毕业生都会把己的四年本科生活当作一生中永难忘记的经历。因为在这一段让大多数人恨透爱透的记忆里,成长与成熟突如其来般攫取了所有的敏感和理性。然而对1987级的学子们来说,对风雨中成长的法大母校来说,它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987会不会成为一个品牌,像一颗绿化树,永远生长在法大的园圃里?我想会的。它不屈的根扎在这里,它不尽的绿荫铺展在这里,它不俗的梦萦绕在这里,它不凡的追求从这里踏上征程。
  艰苦奋斗,自给自足,这样钢铁般坚硬的词语似乎离我们很远,然而我们却真切地感受了它的内涵和张力。我们看到了母校在一转一瓦中发展壮大,我们也感觉到自己在一点一滴中成熟长大。笔者和一些来自贫寒家庭的学生一样,在侍奉学业的同时,还得牵挂裹腹和遮体事宜。怎么办,我们只好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

  笔者在校期间,整理绿地,兜售书包,设计广告,广泛投稿……只要能赚取毛儿八分,只要我能够胜任,我就义无反顾。靠这些,笔者竟还有了一笔较为稳定、够用的收入。这样,除了第一学期我从父母手里拿走两百块钱外,此后的时间里我靠自己的双手读完了大学。

  后来,我写了《可是我不穷》一文,叙说这段经历和感受。当然,我从内心感激那时很低的学杂费和住宿费(这些费用加起来,好像每学期只有四五十元),以及国家和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困难补助和无息贷款。如果没有这些,我和一些同学的路肯定会更加艰难。
  不管怎样,我们终于手挽手走过了那段峥嵘岁月。虽然它远比不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近比不上法大重建时的一穷二白,但它终归也是一种创业,因而让人铭记于心,并激励着我们面对更多更大的挑战。这样的财富是可以终生拥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