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法国政府叫屈—请客两块鱼实乃国宴
文 / 倍儿Belle
[两块鱼也敢请客]是以前[新华日报]发过的一则新闻,因为各网站转述颇多,我这里也不详述,只说个大概:
因为“中法文化年”的交流活动,中国某省领导走进法国经济最发达的上塞纳省———巴黎新凯旋门附近的现代建筑群中心,在人家“省政府”大楼里享用了一次法国大餐。文章描述的具体菜式我在此转一下:
“第一道,香葱三文鱼,味道和中餐相去不远,数量却经不起几刀几叉。好在有酒,红葡萄白葡萄还有香槟和饮料,配着手势和表情,场上气氛不差。第二道,还是鱼,只不过换了个品种,块头也大。正犹豫着要不要给肠胃留点余地,对面老外已撕着面包连汤带水吃得一点不剩,只好效仿。第三道就到奶酪了,几块像蛋糕一样的东西被托在盘子里,需要哪种,锃亮的小餐刀只肯切下一小块。后来听说同行中有嫌切得小的,等一口吞到嘴里,味道怪得吐都来不及。据说中国人之于西洋奶酪,就像外国人之于中国臭豆腐,心里是好奇的,口舌之间却像站着卫兵,抵御防范得紧。
“味同嚼蜡,我知道这一道“菜”在我同伴的肠胃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此刻除了桌上的面包和酒水,似乎再没什么可计的了,随着甜点冰淇淋的登场,大餐进入甜蜜的尾声。”
文章最末还有很多评语,仅摘录一段:
“我们诙谐的代表团长用‘法国人两块鱼也敢请客’为此次大餐做了总结。大家听了有味,见仁见智,都笑。两块鱼,我们请一般的亲戚朋友都拿不出手,可是人家就请的这么从容自信,不辱规格。除了洗的盘子多,会费点水,其它的真看不出有什么浪费。”
我读了文章之后很汗颜。既然作为我堂堂中国的省级代表团出国,出国前能否先进行些“西餐同中餐之区别”或“西餐就餐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性讲座更妥帖些。虽然我们不爱吃西餐,但既然碰上了我们就要微笑吃下去,而且绅士淑女般礼貌而优雅地吃下去。还需知道吃完了之后,想要餐馆侍应生来收盘子,刀叉就不要再分开放在盘子两旁,要刀叉并在一起斜放在面前的餐盘上,侍应生就知道这是吃完了,能收盘子的。如果桌上的奶酪如果是淡黄色,一般味道不会太呛人;如果是白色的,可得注意喽。但白色奶酪更金贵。
这可是是“中法文化年”,我们不懂法国文化怎么就愣头愣脑地去,回国总结出来的“食文化”差异也不对呀!作为堂堂中国省级代表,我们应该对西方人的衣食住行稍微有些了解,有些基本常识。譬如西方人只有在圣诞大餐时才大吃大喝,平时吃得都不多,除非是烧烤野餐,各种肉类奇多。
国外的西餐分档次是根据所处地段,厨师名气,菜式精致程度上来区分。在中低档的西餐馆,如果点个“牛排”,便会上来一大盆食物,其中有大块牛排,沙拉,蔬菜(花椰菜,青豆,胡萝卜等),外加半斤薯条。脸盆般大的餐盘上食物堆成小山。
如果去高档西餐馆,喊一牛排就是牛排。要蔬菜?好,请加5个美金,要薯条?行,另加3元美金。餐盘却是上边法国政府招待的那种大大的雪白盆子,但是一小块牛排羞答答的安放在当中间儿,显得无比尊贵。不要说大男人,我这样的也吃不饱,早在澳洲受过那罪,洋罪。那文章上不是说“要洗的盘子很多”嘛,说明餐馆高档,盘子大,而且大大小小盘子多,层层叠叠的。法式三文鱼,是法国大菜,非常著名。我猜这里提到的这顿饭应该算国宴级别了。
我们怎么能没弄清楚事情始末,别国的习俗就胡乱指责人家对我国官员“抠”或者表扬他们“节省”呢?如果端出来的是大块牛排加半斤薯条,那才叫寒碜我们呢。当然后来文章上升到总结出法国官员比我们廉洁的高度,还是不错的。但大前提错了,后面的论证就不成立了。[新华日报]这般有影响的报纸,怎么就发了这篇文章呢?
于是想起一位汪曾祺某篇小说里的人物郭庆春,汪曾祺将他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抄来这里大家乐乐:
“......郭庆春六十年代曾经两次参加戏剧代表团出国,到过东欧,苏联,到过朝鲜。他听了曾经出过国的师哥的建议,带了一包五香粉,一盒固体酱油,于是什么高加索烤羊肉,带血的煎牛排,他都能对付。他很想带一罐臭豆腐,经同行团员的劝阻,才没有带。量服装的时候,问他大衣要什么料子,他毫不迟疑地说:‘长毛绒!’服装厂的同志说在外国,男人没有穿长毛绒的,这才改为海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