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湖边闲谭(杂谈) |
散文
《慢下来》
文/湖溪恪
这些天,老是赶不走的疫情又把我和家人“关禁闭”了,一家人足不出户呆在家里也算是为抗疫作了贡献。只是公司的生意越来越亏了,日常的生活规律也搞乱了。
闲得无聊又不让出门总得做点啥?院子里几块菜地该翻的翻了,该种的种了,眼前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好做。整天不挪窝本想拿起书本来翻翻,可眼睛不争气,看不了几页就犯困。无奈天天抱着手机刷屏,刷来刷去也感觉没多大意思,就那么几个热点消息翻来覆去。面对这种状况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猫在家慢慢等慢慢熬,等着疫情早点过去,熬到没了病毒可以出去闲逛荡。
这二年因为疫情,生活真的是慢下来了,火车站、商场里不见了人挤人的景象,感觉马路上车都少了,眼前发生的似乎一切都在变慢!——人变慢了,火车变少了,生意变难了,就连出门都变的不容易了。眼前这变慢变难的场景,仿佛正在印证王石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让自己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身体的脚步”。尽管这“慢下来”是病毒驱使的结果,未必是灵魂的要求,但终归是慢下来了。至于灵魂能不能跟上身体并不重要。
如今,你不想慢也得慢!难道这就是自然的神奇安排?
慢下来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还有大把的时间,不摸书本和手机,电视就成了最好的陪伴。这些天在电视机的电影栏目里专门找了些怀旧的老电影来消磨时光,最爱看的是“文革”前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些老电影。像鲁迅的作品“祝福”、“阿Q正传” ,谢晋导演的伤痕文学电影 “牧马人”、“芙蓉镇”,还有更早期的“早春二月”、“上甘岭”、“地道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这些老电影总能勾起儿时的回忆。有些老电影是在乡下打谷场露天银幕下看过的,也有些是在部队礼堂看的,算起来至少都过去几十年了。但今天再来看还是有点犹看犹新的感觉。看这些老电影似乎比看如今的这些所谓现代“大片”感觉还要好些,也更有味道。
或许,这就是人老了容易怀旧的缘故。
今天下午小区核酸检测回来,又看了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知名导演吴贻弓伤痕文学电影《巴山夜雨》,是描写“文革”时期一位诗人受迫害,在押解过程中轮船上发生的一段故事,是典型的老电影叙事风格:主题突出,叙述清晰,立场鲜明,爱憎分明。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上来看,都不比今天的电影差。如今的电影,除了场面还是场面,把精力都放在大制作场面上了,哪里还顾得上思想性艺术性,只要场面够大再请来几个小鲜肉就好了,这也是我一看新电影就索然无味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是人老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总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文学也好,电影也好,皆莫如此。
眼下,一切都慢下来了,人们用不着也不能老是在外瞎忙活了,整日里悠悠地在家慢慢看看老电影也不错,权当是疫情带来的一点意外收获吧!
2022.3.24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