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的教学目标设计与说明
(2015-10-05 17:06:09)
标签:
初中语文 |
分类: 网络教研 |
定好标杆,细化目标
——关于《春》的教学目标设计与说明
湖北黄梅
第一课时
[一般目标]
1、给3个字注音:酝酿(yùn
2、口述“欣欣然”“朗润”“酝酿”“卖弄”“婉转”“黄晕”“烘托”“花枝招展”这8个词语的意思。
3、口述对朱自清的了解。朱自清(1898—1984),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
[重点目标]:
4、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朗读的初步感受: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盼春———————————绘春————————————颂春
(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般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思(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记住下句“一日之计在于晨”。记住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仿照最后三个比喻句,发挥想象,写比喻句“春天像……”
4、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文章写景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运用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展开合理想象,动静结合、多感官参与,多角度描写。
[重点目标]
(1)“盼望着”句。引导学生去掉一个反复,比较体会运用反复更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把“春天的脚步近了”与“春天来了”作比较,体会运用拟人手法,更生动地表达了喜春之情。
6、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品味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语气,朗读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设计说明
作为语文老师,最常遇到的尴尬是学生觉得上不上你的语文课,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大。如何破解这一教育困境?我觉得张悦群教授关于语文教学要“立竿见影”的理论为此开了一剂良方。
如张教授自己所言,“立竿见影”是“立点见影”,“立微见影”。也就是把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掌握能力”,由笼统模糊而具体细化到可以检测,以达到让学生每一课都有所得的目的。据此,笔者尝试着制定了人教课标实验版教材七(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春》的教学目标,力求从细微处,尽可能精细准确地定好每一堂课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点。下面从目标制定的依据和目标的达成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这些目标是从哪里来呢?总的来说,笔者制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有四:一课标,二教材,三课文,四学生。下面结合具体目标谈一谈:
一、 关于字词句篇与作家作品的积累:
《春》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佳作。教材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也有背诵全文的要求,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目标应该也是许多老师之前就已经做的事情,这里不用细说。
不过,有的老师看到我把给字注音,书写词语,解释词语以及对朱自清的了解都列了出来,认为这是在罗列语文知识点。其实,语文课标中有识字学词的目标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也是第四学段的课标要求。而具体到日常的语文课堂上,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从来没有摒弃过字词拼音的教学,更不会忽视对朱自清等重要作家的介绍。既如此,没有把它们作为教学目标定出,也算是一大遗漏。当然,在另一方面,备课时明确提出这些知识性目标,也便于我们在教学时有意识地为达成目标而努力,更便于检测。
此外,文中还引用了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与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由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是课标的要求,因此,我把理解积累这两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句也定为教学目标。
二、关于“读”的目标:
先说朗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四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学段在论述前加了“学习”二字)。可见,朗读对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教材的单元导读,也明确指出:“要全身心投入,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鉴于此,我把朗读教学目标定位重点目标。
本课的朗读目标,我分两个层次。第一课时是“用普通话读正确、读流利”。因为处在方言区,学生又来自于不同的乡村小学,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水平等语文能力参差不齐。因此,第一课时仅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基于学生实际的考虑,又是学生认知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需要。当然,在这一课时中,学生通过认知性朗读与感知性朗读,也不难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在涵泳品味文章语言中,读出体验,读出情感,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再说跳读。在第一课时,我明确提出了跳读的要求。在课标第四学段中,有“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在教材的第四单元单元目标中,也有“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抓线索、抓住关键语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的要求。《春》作为第三单元的课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让学生练习跳读,可为第四单元的快读学习作铺垫。
最后说默读。教材第四单元明确提出默读要求。本课作为第三单元的第一课,第二课时要求学生赏析语言。学生要选择点评鉴赏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自然需要默读相关文段。这样的默读要求,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但也应该说是为后一单元的课文默读目标的达成所作的铺垫吧?
三、 关于归纳概括的目标:
四、关于赏析目标: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都是课标第四学段的要求。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散步》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中,也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更明确指出,要“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具体到本课,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也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的妙处。因此,赏析语言成了《春》的重要教学目标。
《春》的语言妙处很多,为什么把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作为赏析的重点呢?这也是应教材要求而定的。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指出:“课文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注意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春》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中列举的四个句子,也均为比喻拟人句。课文的附页更就比喻作了专题的讲解。另外,七年级学生初学赏析语言,从他们在小学时就了解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入手,无疑也是最恰当的。
五、 关于读写迁移的目标:
仿写是第二课时的一般教学目标。为什么这么定呢?首先,读写迁移,让学生“学以致用”无疑既最大化地巩固了学生阅读之所学,又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其次,教材的课后“研讨与练习四”中要求学生仿照最后三个自然段,写比喻句。
六、 关于语言表达技巧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语用”。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还不知道怎么样“多角度观察生活”,“能抓住事情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春》作为景物描写的美文,恰好可作为学生学习相关语言表达技巧的范本。无论是基于阅读理解的需要,还是基于表达写作的需要,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随文了解课文语言表达上的相关知识。所以,我把随文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运用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展开合理想象,动静结合、多感官参与,多角度描写”等作为第二课时的一般目标。
谈完了目标制定的依据,下面再来说一说,这些目标该如何达成。
有的老师可能认为所定目标过多,两课时无法达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教学目标分重点目标与一般目标,一般目标的达成,是不用花多长时间的。比如第一课时,关于朱自清的基本情况,课文下面的注释有介绍,导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自行了解后,再抽查检测即可。而文中的汉字拼音,在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后,教师就可以当堂要求学生听写标注。这些基本上都花不了多少时间。
学习《春》的主要方法其实是“读”。第一课时的“读”,总的来说有三次读。第一次读,是学生听了教师的范读后的自由朗读,在初读中,学生自学了生字词。第二次读,是学生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这其实是对学生初读的检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同时,又依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相机抽查学生对“欣欣然”等八个词语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性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第三次读,是学生跳读归纳文章的结构思路,这算是感知性的阅读。
第二课时,更是以读为主,辅以评与写。首先,学生批注点评文中自己喜欢的文句,然后在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相机点拨相关的语言表达方法与技巧(侧重点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互评,并以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评,以评促读,让学生在评品悟课文语言之妙,在读中揣摩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从而达成赏析、朗读、语言运用知识技巧这三方面的目标。到这时,学以致用就成了必然,于是就开始读写迁移环节,让学生试着给课文换一换结尾,用“春天像……”仿写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最后,就是让学生背诵。说实在的,在制定这个目标时,我有些犹豫。因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一天到晚的学习都被安排得紧紧的,他们没有预习的时间。学了两个课时之后,大部分学生无法背诵出这篇课文,除非在学习课文时刚好有早读课。但最终,我还是写下了要求背诵的目标,因为背诵本文是教材的要求。即使学生当堂无法完成,也可以要求他们作为作业课后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