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落子無悔》-6C

(2006-05-16 17:22:10)
分类: 《改变命运的人生兵法》—轉載
勵志篇六、必要條件三:盲目樂觀的心態
 
 
——中國人慣用激將法,而西方人則著重於正面鼓勵,中國人強調憂患意識,而西方人更提倡積極思維。其實,西方文化中才包含著“阿Q精神”的深厚底蘊,西方人善於用精神勝利法來達到心態的平衡。
 
 
我們人生要有樂觀精神,甚至是達到“盲目樂觀”的境地。
 
有人問,為什麼要如此極端?
 
前面的勵志篇闡述了普通人的實現法則,首先要有“好高騖遠”的目標,然後再“一意孤行”地去追求,在此過程中去經歷一次次的失敗,去承受失敗後的痛苦,卻仍然不放棄,不折不撓地去努力,去撞那偶發的機遇,結果就能“僥倖”成功。我們若是普通人,又要去爭取不普通的成就,就只有如此去奮鬥。
 
這樣的追求,是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追求百分之一的機會。這樣的追求,太難、太艱辛了,理性的人是不願如此去嘗試的。

又怎樣才能一鼓作氣,再而不衰,三而不竭,始終保持高昂的鬥志?
 
——只能是盲目樂觀,去無視那九十九次的失敗,只看到那一次成功的機會。在尋求“好高騖遠”的實現時,去從事挫折多於成功的努力中,我們就必須有這種盲目樂觀的傻勁,否則很難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一個將領在決戰前夕,面對險惡的戰情,明知道勝利渺茫,也不會把真實情況告訴士兵。士氣可鼓而不能洩,而士氣將直接影響到戰鬥結果。他必須以盲目樂觀的精神,激發起士兵打敗敵人的勇氣和必勝的決心。他的士兵們在投入戰鬥前也許是盲目的,但也只有這樣才有僥倖的希望。
 
進取、樂觀和積極思維
 
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才有堅持到最後的力量。但是,如何才能保持這種進取心態和樂觀精神呢?
 
那就要有積極的思維(Positive Thinking)。前一章提到的麥克,那就是積極思維的例子。西方人強調自信,可信心是建立在積極思維之上的。只有以積極的方式去思維,才會有成功的信心,才能集中註意力於如何實現目標,也才能在追求中總始終保持“盲目樂觀”的精神。
 
一些國外朋友,在了解到我早年的經歷,會問我:為什麼你沒有表現出怨恨的態度?是的,在海外經歷類似事件的某些中國人,提起過去,往往對那個時代和製度表現出刻骨仇恨的樣子。而我就沒有那種感覺,確實沒有,只是理性地分析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從客觀的角度來解釋這一歷史為什麼會發生。那時我也不清楚,我們的態度為什麼如此截然不同?現在我知道了,因為我有積極思維。
 
談到積極思維,我還必須提到我的母親。她經歷了那個動蕩的政治年代,因而總的來說,人生態度不是很樂觀的。但是,在“文革”中,當社會盛行“讀書無用論”和“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思潮時,她卻鼓勵我要學習文化知識——“因為社會到最後還是要靠知識吃飯的”。在那個時代,很少人會這麼看,能堅持這麼想。我到後來幾乎絕望了,可她的信念從沒有動搖過,一直這麼說,一直這麼地鼓勵我。那才是樂觀啊,而且是盲目的樂觀。後來,變局果然發生,大學重新恢復了高考制度。由於我能堅持自學,才以初一的教育程度,考上大學而且改變了命運。
 
積極思維是力量的源泉,也能創造機遇。前一章中提到了麥克和安迪,他倆代表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一個積極樂觀,另一個消極負面。他們從同樣的遭遇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而情緒難免會流露在態度上。他們的態度又會影響到別人對他們的態度和選擇,那也就導致了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我們都是更願意把機會給予更積極的人們。
 
我這本書出版後,曾在美國的中文網站CND.com部分轉載,結果引起軒然大波。在那激烈的討論中,有些評論文章是大肆批判,甚至人身攻擊。我在初看時,覺得難以接受,因為我誠實地回顧過去,從經驗教訓中,總結對人生的認識。我在推心置腹,有些人卻是站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以“文革”式的語言對我進行道德審判。初看那些評論,我心驚肉跳、面紅耳赤、心裡很難過。可我突然又想到,我人生還從來沒有如此經歷,這是新的挑戰,是對我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想到這裡,我釋然開懷,心靜如水了。我事後意識到,我如此去想,就是積極思維,就能調節心態,也能找到平衡點。
 
阿Q精神萬歲
 
魯迅在《阿Q正傳》中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農民人物,他懦弱、自私、愚昧、狡猾,常以“精神勝利法”,即心理調節和自我暗示來獲得心態的平衡。他後來卻被人當作了中國人的劣根性的代表。今天,“阿Q精神”已經家喻戶曉,完全變成一個帶負面意思的概念。其實,阿Q形象能在中國廣泛地流傳,並成為大眾嘲笑的對象,這才反映了國人的民族性格。
 
中國人是一個比較不快樂的民族,傾向於悲觀、憂慮,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我們需要了解中國的歷程,才比較能理解此民族性格的形成。世世代代衍生於華夏大地的中華民族,處於一個極其惡劣的生態環境,人口過剩、自然資源緊缺,走過了多災多難的歷史,飽受戰爭、疾病、飢荒、動亂等社會性大動亂。古代多次經歷過人口的銳減,那是生存鬥爭的殘酷表現形式,也是大自然以其固有法則重建起人口與資源的平衡。中華民族在這樣一個歷史環境中形成她的性格,帶有很大的悲觀性。
 
只要把中西文化相比較,我們就會注意到差別了:中國人慣用激將法,而西方人則著重於正面鼓勵;中國人強調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而西方人更提倡積極思維。其實,西方文化中才包含著“阿Q精神”的深厚底蘊,西方人也善於用精神勝利法來達到心態的平衡。我們來看一下類同於阿Q的思維方式吧:
  • 人的內心是怎樣想的,他就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詹姆斯"艾倫) "幸福不在於你是誰或擁有什麼,完全在於你如何去想。(戴爾"卡耐基)。
  • 除了相信自己的美麗外,沒有其他什麼能使一個女人更為漂亮。(索菲亞"羅蘭)
  •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裡燃燒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也要感謝上帝,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手指頭扎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裡。要是有窮親戚到別墅來找你,那你不要臉色發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依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會歡樂無窮。(契訶夫)

若是生活在西方文化中,就會無時無刻地觀察到阿Q精神的痕跡。可魯迅先生的做法,是先把這種思維本土化,然後再加以嘲笑和批判,就即刻得到了眾人的隨聲附和,因為有思想上的共鳴。其實,這種精神勝利法,以及我所提出的“盲目樂觀”,其核心就是西方文化中常見的積極思維。

 

。。。。。。

 

點擊:《人生落子無悔》—結束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