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丁松盛的《风影》有感

(2025-11-09 11:47:51)
标签:

丁松盛

书评

小说

绍兴

柯桥

分类: 读书
2024年11月就收到丁松盛老师的新书稿,有一些日子了。因为部头太大,总也没有时间一下子读完。过年前后,浏览了一遍,随手记下心得,有出乎意料的体会。
我刚认识丁老师的时候,他前一本书刚出版。2016年出版的《乡野耕心》是随笔集,汇编了他的各种短文,反映了他的所思所想。作者用带有绍兴方言特征的语言,原汁原味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回忆了当年的乡村生活,都是那个时代的口述记忆。他比我年长,但那个时代的一些事情,我也有所耳闻,所以读了觉得弥足珍贵。
一晃又快十年,他也近耄耋之年。这本小说《风影》则通过一个切入点,系统地讲述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故事。这是小说,但我总能从中看到他自己的影子,有点自传的感觉,也许是一种口述史的记录吧,但肯定又有一些虚构的成分,用小说的手法表现出来。小说的内容涉及当地的建筑、饮食、农业、畜牧、医疗、手工业、生活习俗、服饰、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立体交错,如何种稻,如何插秧,如何使用工具,如何使用医疗器械,如何用药,如何打针灸,非常具体的细节,都栩栩如生。如果作者没有自己经历,自己没有动手实践,是写不出来的。
作者说在《乡野耕心》里就写道:“留下点什么?在那个年代,故乡农村老百姓的生活,那些即将被遗忘,或者是已经被扔掉的陈年旧事,我想把它拾起来,掸去上面的灰尘,从纸上展现出来以补缺失,这是我想留下的。”在《风影》里,我们看到了更多描写,而且形成了一个体系,成为完整的故事。
丁老师曾经当过赤脚医生,也当过各级基层干部,所以对那个时代的历史细节,心中有数,写起来也得心应手。他有心,是多面手,有宏观视角,加上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才能有那么多文字成果。他不像那种专业的作家,用某种技巧来建立结构,设置包袱,吸引读者。他的文字朴实,对人的心里活动观察细致,也能自如表达出来。我很佩服他,甚至连当时如何算工钱,具体的数字都能说出来,这没有很强的记忆力是做不到的。例如,在第二十二章里有:“老俞又说自己也是知道,当前十折劳动力六角一天,妇女劳动力四角一天差不多了,我们准备额外再补贴,男人每天补贴一角伍分,妇女每天补贴一角,这钱我们有能力付得出的。”
连接全书的主线是麻风病,我小时候有所耳闻,但从未见过。现在提到这个病,还觉得很恐怖,但我还是第一次读这样的细致的描写。如果要拍摄成电影,估计不太容易,用文字表达更生动一些。
《风影》有一些属于某个历史阶段的场景,例如打针过程中气泡的处理,虽然现在已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但那个时代的场景是很真实的。作者在第十六章写道:“这一根是空气进气管,你看现在空气进去冒泡,这滴管上药水就下来了。要把橡皮管内空气排净,必须把带针头输液管稍提高,让药水进入管内后,顺着弯曲的管子把气泡排净,然后用血管钳的手柄夹住输液管,针头上药液不滴出来了。”这样的画面一直在我记忆的深处,如今被他唤醒了。
作者写小说,不是平铺直叙。在讲故事的同时,还有各种陪衬,借景抒情,花鸟虫草,都是由头。还有天气的突变,仿佛身临其境,很有画面感,好比观看影片。例如在第十章,他写道:“春夏之交,天气风云变幻无常。一天,吃中饭时候,西边乌云密布,如天边一道乌黑铁墙。长根说今天的雷阵雨看来厉害的。饭碗放下走到外面一看,这时气势已经吓人,已经出去的他也迅速回转了头,已经走到外面的人都回来,仍就走进了食堂的饭厅。老俞和阿金看到乌云已经不远,风声越来越大,听到了传来河边柳枝折断声。乌云翻滚中,闪电流星从天而降,有几个闪电直到地上,流金四起还炸得金光四射。凄厉可怕的风声,耳边不停的雷声霹雳,志成和仙娥、阿牛也早已经逃进食堂。”这样的写法,不仅使得环境、人物等更为生动,也交代了故事背景的各种环境。
在第十一章,作者写道“第二天,鲁师傅他们从仓库里抬出‘设备’,这叫的什么‘洋牮’设备,实际上就是几根钢丝绳,几十个钢丝紧线板。现在农村用的电工收紧电线用的一个工具(UT型线夹),最简单的东西,但是看上去这种紧线夹,是特别的长和粗了一点。”可以看出,这些工具都是他亲自操作过的。这样的描写,在小说里还有很多。而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见得都能写出来。
刚认识他的时候,我按习惯称他“丁老师”,他还是坚持让我叫他“老丁”,大概这样也能反映他的个性吧。他如此博闻强记,称为老师也不过分。我不知道是否有绍兴当地的历史百科全书,应该没有。即使有,也不会如丁老师的小说那么全面。如果要拍电影,素材是足够了。老丁的小说,直接拍成电影也是可以的,因为他很善于讲故事,其文字有画面感,读书过程中我脑海里就闪现出各种历史画面。
我也算一个文学爱好者,也有一些朋友是中文系教授,或者是作家。我自己喜欢读小说,特别是外国文学,也喜欢写作,但还是短文居多。丁老师动手写如此长篇,对我也是一种激励,从年龄和客观条件来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书名是《风影》,这“风”有好几个意思,体现出作者的用心。全书结尾突出主旋律,也是作者写作的用意。一个时代结束,又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启。
2016年,我读丁老师第一本书的时候,还以为那是他偶然出现的一个想法而已。而今第二本书问世,我才认识到这是他的长期追求。随着老龄社会到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如何养老。丁老师在完成历史记忆的同时,也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不同的养老方式。通过写作,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样不是更有意义吗? 
这本书终于在11月正式发布,而且适逢丁老师的生日,可谓双喜临门。
一个“80后”的作家,没有正规学过中文,从70后开始写作,能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值得称道。大家在谈论“老丁现象”的同时,也思考了其背后的深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