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湾的往事
(2025-07-26 17:42:16)| 标签: 毛家湾北京历史中国学译著 | 分类: 读书 | 
			最近读了译者给的旧书《毛家湾遗梦》。一看书名就以为是谈林副统帅的,其实是一个外国人作为这个宅子前主人的洋女婿在1949年后政权变动时期的所见所闻,主要涉及的地点有毛家湾和颐和园。
						
		
		
		
		
		叙述比较口语化,当时出版也没有那么严格,可读性强,也不烧脑。我也很佩服作者能有那么详细的记录,也许是有日记。
涉及中文人名和地名的,“回译”不太容易,我没有核对,也许有出入。
男女主人公后来的经历也有点戏剧性,作者回美国后受到迫害,而女主人公则得以生存。他们分居,也还是朋友。
作者80年代重访故里,有一些事情也是我们都经历过的。
译者说,原著(Peking Story: The Last
Days of Old
China)被翻译成日文、法文、德文。我没有查到德文版,倒是查到了日语(北京物語旧中国の崩壊と新中国誕生の歴史秘話)、法语(Le
pavillon des Pins Vénérables : Pékin, 1946-1950)、西班牙语(Historias de
Pekín)、加泰罗尼亚语版(Històries de Pequín)。
根据译者后记记载,作者(大卫·季德)和译者(胡定)于1946年同时进入燕京大学,住同一宿舍。译者是二年级学生,作者原为密希根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当时是在燕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化的研究生,由陆志韦先生(后接替司徒雷登博士任校长)指导学习古汉语和诗词歌赋。他酷爱杜甫的诗,因而起名杜蕴明。译者幼年在天津美国小学和法国圣路易中学就读,熟悉西方文化。他们俩经常课后在燕园漫步聊天,而且还经常去附近颐和园的西太后乐园游览,并有合影(1948年)。
杜蕴明曾短时间在清华大学任英语老师,后任日本京都传统艺术学院院长。他于1981年应中国文化艺术部门的邀请访问北京,并探望余家的人。
							
		前一篇:路边拍头“健身”的老人
										后一篇:书签的艺术:情感男女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