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一些事情
(2025-07-31 08:18:52)
标签: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采访编目人事 |
分类: 管理 |
整理资料,看到1995年的一些记录。
那年我在澳洲工作半年,与同事们保持联系,所以留下了一些资料。
2月,馆领导提出135计划,亦即“一制三定五承”计划。“一制”是全馆实行目标管理制;“三定”是定目标、定岗位、定编制;“五承包”是任务承包、岗位承包、课题承包、经费承包、试行内部工资承包。
1995年的总任务:调整机构,理顺关系,改革机制,提高效率,巩固基础,明确方向。具体任务有八点:1、首先要实施业务机构调整方案(不作大的板块调整)。2、同时,按机制改革精神,规划并先期执行保障系统内部承包方案。3、在此基础上全馆推行“135计划”。4、理顺与图书集中采购相关的流程,加强和改善业务基础建设。这是1995年的中心任务。5、以电子阅览室对外开放、光盘信息中心上网、大型机与EWS工作站混合型系统开发和中文采编检自动化系统全面试行为契机,打开自动化新局面。6、抓紧分馆主楼维修和东大墙改造的立项工作。7、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积极创收,为此成立了经营管理处。8、发动全馆制定北图九五规划。
谭斌同志在动员会上要求各级干部要:1、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上。2、认大体,顾大局,这是考核干部的依据。3、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别人。
食堂开始由馆外公司承包。之前是馆内的员工承包,我之前的西编组同事刘轼和张汉群就是承包人员。
3月,馆长考虑机构变动,将3个外文阅览室(日本出版物文库(日贩)、第一外文新书阅览室、第二外文新书阅览室)划归外文编目部,但因为部门领导强烈反对,而且年初医疗改革方案出台后意见普遍很大,党委书记谭斌决定暂缓。开始策划是外文采编阅、中文采编阅;后来考虑中外问采访合并,另外是外文编阅和中文编阅,其余阅览外借人员合在典藏部。
最后确定的方案中,部门一级机构变化较大的是:成立采选部、中文编目部、外文编目部;原来的文献复制部和学术活动服务部取消,成立技术服务部;图研部(图书馆学研究部)取消,归口到中文编目部和咨询辅导部(原参考研究部)。图书采选部下设中文图书采选一组、二组(后来确定的是中文呈缴组和中文采访组),外文选书组、外文图书采订一组、二组(即西文组及日、俄文组)、国际交换组。
我认为,当时设立图书采选部的目的是要实现采访归口,不允许各个部门十几个采购的口子同时存在的情况。
机构调整后,当时的外文采编部几个涉及采访的科组并入新成立的图书采选部,外文编目部留下47名员工。西文图书编目组大张旗鼓,群心振奋,腾出安装十多台新微型计算机的空间。部领导还想把西文图书编目组拆分成书目数据组和技术加工组,没有获得馆领导的批准。如果真实现这个方案,外文编目的架构就与中文编目相同了。外文编目部与新北成公司准备了西文回溯书目合同,准备签约。但后来没有成功,估计是系统问题或者经费问题。其实回溯工作是到我接手后,在2006年前后启动,历经10年才完成的。
老主任觉得,改革后,部门人才都进入采选部,文娱骨干流失,全馆革命歌曲比赛都很难组织。计算机操作人才缺失,后来我多年兼职帮助外文编目部完成了这些任务,其实对我自己也是一个知识面和能力的锻炼过程。
我经历过的外文和中文、采访和编目不同业务的合并和拆分多次,每次都有理由,每次都有利弊。合并时间久了,两者都会出矛盾,而分开以后,出来各自有新干部当家,其他存在的问题还照样有,只是缺少一个靶子而已。
有领导认为,在一个好的班子领导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员工可以有所作为,业务部门都很忙,处理积压、上计算机,职能部门同志还抽了一部分去支援一线工作。不管最后效果如何,起码从顶层设计角度,认识到了业务的重要性,行政部门都是为业务部门服务的,而不是变相的“指挥家”。
那年还有其他几件事情,也值得一提。
1、同事刘庆平去世,女儿刘彤入职西编组。2、我当选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但缺席7月在北京的大会。3、市领导有大变动,大家也有提及。4、黄登培老师安排去美国,不久遇难。5、西文编目用的Bibliofile光盘,通过我们订购,但那时候用完需要退回,同事也和我沟通联系,确认地址。
后一篇:终点站休息中的公交车司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