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旧文心得:读詹福瑞《行脚僧杂撰》
(2025-07-24 08:09:36)
标签:
詹福瑞书评随笔凤凰出版社图书馆 |
分类: 读书 |
有机会阅读詹福瑞先生新书《行脚僧杂撰》,凤凰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入《凤凰枝文丛》。
书名有点特别,读了作者的序,才理解其深意。
他认为,图书馆与大学是两个不同的院子,离开了学校,即离开了教学和科研的基地,在学术上转为一个人走路的行脚僧。尤其是2014年初离岗,2018年退休后,似乎连歇脚之地也没有了。“虽有师朋想着,还可以挂单带学生,做研究,然没有长时期合作形成的学术团队,仍是学术上孑孓独行的行脚生涯”。此外,“行脚僧”还指他个人研究的心路。“在文学的探索路上,不论有多少朋友、多少学生,我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路人。”“2014年至2023年这十年,我回归学术,迈着孤独而又坚定的脚步,走在探索经典与生命文学的路上。这十年,我把图书寄存一地,或半月,或一二月,又是双肩包,又是拉杆箱,装满图书资料,换掉用过的,装来要用的,那形象就是负笈行脚僧的翻版!”
詹福瑞先生过去写文章都是理论偏多,这次的随笔里面,有不少真情流露,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内心生活。
詹福瑞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但也没有少读外国经典,例如在《我的研究路数与特色》中,作者提道,其研究方法极为开放,以文献为研究根基,但也不局限于文献;阐释也是重要方法;中国古代文论从来不是作为纯粹的文学理论而研究的。作者写道:“没有世界性就没有民族性,民族性是在世界文化的比较中显现的。”
我觉得,他在方法和视野上的特点,受到了其老师詹锳的影响。詹锳先生曾赴美留学,攻读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后转入教育心理学专业。所以詹锳的知识结构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把实验室的态度应用到文史,重视实证的科学精神。我认为,这在当代人文学科研究中是不多见的,我也开始理解詹先生的开放胸怀的由来。
在《枕边书》一文里,他说“2000年代是米兰·昆德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若干种、郭象注《庄子》。近几年茶几餐桌边常置的是蒙田随笔、伍尔芙随笔、加缪手记、毛姆笔记。‘这些未曾记下来的日子就像没发生过一样’‘灵魂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成形’,像来自天空的闪电,一道道照亮一颗凡愚的心。”我和他沟通不少,但很少听他谈到外国名著,也没有想到他会阅读那么多。我理解,真正的学者,读书不是用来炫耀的,而读书的收获却渗透在他的血液中,体现在他的谈吐中,也塑造了他的胸怀。他还说,“习惯做笔记,从小至今。上面所摘加缪语录,就是抄自读书笔记。我对加缪的话深有同感,那些没记下来的东西,经年累月,就像未曾阅读过一样。中学时读《红楼梦》,黛玉病逝,我一个月心境凄然,那也许是最深入的阅读体验。”
我在与作者聊天的过程中,时而谈到李白的出身问题,因为有学者认为李白是西域胡人。在《李白传》里,我想查找答案,而作者却回避了这个问题,“李白出生何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先居于碎叶以及李白少时在蜀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家庭里,李白受到了传统与非传统的教育。”
《图书馆的参天大树——纪念任继愈先生94周年诞辰》是旧文,重读有新的心得,而且经过时间的磨砺,我们能更多理解其中的深意。“梁启超说京师图书馆是贵族馆,要为上层服务,同时又要为公众开放。”我之前提到谭斌先生主持馆务时候,多次提到“贵族精神”,这次才知道出处,他应该是受了任先生的影响。作者说,“现在的图书馆学界和图书馆界,有一种图书馆存在悲观论,这种理论和声音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和文献的需求,不再似过去那样完全依赖图书馆,人们可以不利用图书馆或不到图书馆就获取所需要的文献和信息,并且最终有一天会不再需要图书馆,图书馆将在人类社会中消失。”他进一步说,“图书馆消亡论者立论的基础是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只要有比图书馆更为先进的获取途径和手段,就必然会取而代之。这种理论的致命弱点是技术至上,把技术看作图书馆存亡的关键。在当代,技术的确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工具和手段,它确实对事物的性质乃至存亡都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就是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就图书馆而言,如任先生所说,图书馆的产生和存在乃至发展都与人类的知识需要、知识积累相关,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积累就其途径而言是多种多样的,以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信息检索机构固无不可,但是,无论其未来如何发展与强大,从文献获得的角度看,数字图书馆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检索机构或者有一天会取代纸本的文献,而从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来说,这种非接触性的或曰虚拟的获取和积累途径都只能是其一,而非唯一。人类接触性的知识获取和积累,或者更直接说人与人面对面的知识交流,有非接触的交流所不能得到的知识信息。而物理的图书馆,恰恰是人类直接交流知识、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
其实,好比当年电子琴出现后有人说乐团会消亡,照相技术发展后有人说绘画会消亡一样。图书馆本身有其内在的意义,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坚守。我以为,鼓吹“图书馆消亡论”和“技术至上”的人,本身就缺少底气,也没有理解图书馆的本质,更没有真正掌握技术。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伤害。
后一篇:路边拍头“健身”的老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