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随书配片的一些往事

(2024-08-09 10:27:07)
标签:

图书馆

编目

卡片

集中编目

历史

分类: 编目
一个认识多年的朋友,偶然听他说起“随书配片”,我觉得非常惊讶。
第一是我不知道他过去做过这个工作,第二是现在做图书馆编目的人也很少知道这段历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去的“随书配片”就成为现在的“套录编目”(copy cataloging),也就是把MARC数据下载到本地,再上传到自己的系统中。
除了随书配片以外,还有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之前北京图书馆做的统编目录)和编目公司(例如OCLC)发行的卡片。
2015年10月1日,OCLC发布了一条推文,宣布最后一张印刷目录卡片,并通知大家,向图书馆提供目录卡片的服务已经持续了44年,累计大约20亿张卡片。
出版社也发行卡片,图书馆拿来直接插入采访目录,不用自己做卡片了;不过,如果图书馆不订购这书,出版社的卡片就浪费了,这是需要考虑的成本。
OCLC发行卡片,如果订购,也存在与自己馆藏不匹配而浪费的成本问题。
如果是“随书配片”,书店就承担了这些成本,供书时候直接提供卡片,省去了编目的人力。碰巧上个月也有同事问起我这个问题,我找出来资料分享。我手头有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行的卡片,我们只要加上自己的索书号即可。这些都是卡片时代集中编目的尝试。
现在都用机器编目,员工入职后也没有经过卡片目录历史的培训,青年员工大多数都不知道这些事情。中国国家图书馆从2002年开始用集成系统编目,那以后来的员工都不了解卡片。
了解卡片的历史有必要吗?貌似没有必要,但对于做好编目工作是有用的。我认为,编目不是简单的字段,不是简单的规则,有其背后的灵魂。我前几天看到一条书目记录,里面的附注写了“200字段信息取自……”,我认为这样的数据是不合格的。读者不了解MARC字段,而且编目的描述也不应该涉及具体字段。如果以后不用MARC格式了,这样的数据还能用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