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国际图书博览会随感
(2024-06-21 20:10:29)
标签:
图书展览出版国际博览会博览会 |
分类: 出版 |
又是一届国际图书博览会,到第30届,凑个整数,还是写点感想吧。
1986年第一届博览会的时候,我还没有入职。从1988年第二届开始,我就差不多每次都参加,中间因为各种原因缺席2-3次,总计也算参加过25次以上了。
恢复实体展览第二年,人气不错。走马观花,感觉这次出版社的种类比较多、代表的国家和语种也比较丰富,大概不少都是基于“带路”的计划吧。
德国是出版大国,每年都布置典雅,人气旺盛。我在那里遇到了歌德学院的老朋友,并问询了高仿图书的细节。这次他们展台门口德国穆勒和辛德勒公司(Müller
&
Schindler)制作的中世纪图书复制品,吸引眼球。象牙雕刻镶嵌的封面,之前未曾见过。旁边一个中国学者纠正了我的说法,那不是真的象牙,肯定是合成的材料,因为象牙是不允许进口的。
各个展台都有签约、发布仪式等,据说是有关部门都有要求的。这次活动多,显得很热闹。除了几个著名作家比较吸引眼球,还有我认识的一些作者也在展台。我熟悉的威立(Wiley)出版社,做了好几个活动,有最佳合作奖(图书馆和书商),也有酒会。我看点心很动心,拍照留念,没有动手吃。
外国出版社,除了几个国家的联合展台以外,大多数都在地下室,是收费参观的。
1988年在北京展览馆,我记得一进门的大厅里就是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Verlag),还有一些国际知名出版社撑门面,显得高大上,而国内出版社则有点稀稀拉拉。现在,国内声势越来越大,国际出版社貌似成为“陪衬”了。
一个业内老朋友说,最早的图书博览会是科技部主办的,主要是进口图书展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主办单位变化,出版部门要求出版社都参加,于是国内出版社越来越多,展台越来越大。特别是各大省市的联合展台,装修豪华上档次,而且国内出版事业发达,也就发挥了主角的作用。
会场费用太高,只要能关门的地方,都两位数W的价格。不过有一些展位照顾面子,也是有优惠的。
二楼有世界礼物市集,包括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创,还有美食图书展等。三层有艺术书展(第二届)——纸之路,还有游戏平台的大展厅。
二层电梯入口处有盖章打卡的摊位,好像最近北京的集市都时兴这个,收齐了就可以领奖。有人乐此不彼,但也有人为了盖章貌似忘记自己要来这里干什么。
参观展览,是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见到不少老朋友。与朋友们回顾了国际出版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在国际出版社界朋友说,外企的管理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要适应新带领导的风格,成本很高,还不如走人。
看到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的成果展示,感觉亲切。我参与的项目没有结果,估计还得等一阵。
过去别人以为我们都要去大采购,其实还是以参观为主,了解出版形势,认识出版社人员。90年代,有一次博览会前夕,某报纸还采访我,并特别用“带了……钱经费去采购”的措词来吸引眼球,并非我原话。
看今年这样子,比去年好,估计明年会更好。大家期待吧。
前一篇:胡同口的各种姿态
后一篇:读书的美女:《星空与半裸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