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两半斋,忆出版家心路历程
(2024-03-23 18:23:07)
标签:
俞晓群书评出版学术感想 |
分类: 读书 |
俞晓群的《两半斋续笔》刚出炉,就得到了新书。64开精装本,可以放口袋里,在公交车上阅读。
不少文章过去都散见于各种媒体,重读不费劲。有一些事情都亲身经历过,或者听作者本人讲过,书里读到的是更准确的表述。之前的《两半斋随笔》我已经读过,所以这次我说“重读”,也有两个不同的意思。
王强作序,文字很特别。我读过几本王强的书,他的序还是第一次读。文字间穿插英语,涉及文学、出版、哲学等领域,感觉都是信手拈来的。难怪许渊冲先生在晚年说王强以后会超过他,很有道理。之前,王强在我心目中是创业的形象,而且文学功底深厚。这次又了解到他的不同侧面。
所谓“两半”,就是工作和家庭的两个自我。作为文化人又是出版家的俞晓群,说有自己的两个半边,其实还有很多侧面。王强认为,海德格的“二元性”理论不能解释作者的个性,需要都介绍出来,正如他现在从事的装帧(binding),又可以解释为物质性的“捆绑”、文化中不同元素的“粘合”、书与世界的“桥梁”。于是,王强用“多元”的方式解释了俞晓群的多重自我,可谓“一半无欲、一半无恶,一半无始、一半无终,一半无近、一半无远,一半无博、一半无浅,一半无古、一半无今”,在心的虚静中,“坐于室而见四海”。而“两半斋”,就是“他那只渴望划破思想河面的小船”。
沈公的晚年期间,我们有不少交往机会。我学习了他的为人,还有对人生的态度。沈公的最后一些事情,我都有参与,所以俞晓群的书里也提到了我的名字。沈公“二房”里的书,我之前想争取纳入馆藏,谈过几次,他都以女儿为借口拖延。后来我才知道背后事情,那些东西都被朱先生拿走了。他们交情深,我无法比。只要以后能发挥作用,也许比深藏图书馆书库里更好。
俞晓群尊重老人,有前辈为他指路,也是他成功的秘诀。听他讲了不少前辈的事情,很是受用。他一辈子的财富,涉及出版、学术、管理、做人等,都需要我们仔细品味。他所做的事情都与书有关,他的记录也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写照。
前一篇: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