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平兄的第四本和第五本书
(2022-12-21 17:56:27)
标签:
书评简平阅读随笔编年 |
上个月初收到简平兄的两本新书——《承蒙关照》《最后一只蝴蝶》,文汇出版社出版。
这两部集子收录了他于2018年至2021年四年间所写的散文与随笔,因是编年体,可以直观地感受这几年中的日常生活,那一天天的日子既是属于他的,也是属于大家的。
我前一阵还在夸他一年平均出两本书,他就“不高兴”了,说今年出5本。我本意是夸他,没有搞清楚,反而是“贬低”了他。我在标题上说的“第四本和第五本”,都是今年的事情。他历年出版的书,总计有好几十本呢。
还有,这也是他的第四部和第五部散文随笔集,依然采取编年体的方式。所以,“第四本和第五本”还有这个意思。
我们都是上海交大附中的校友,他关于母校的文字,读起来亲切,也让我模糊的记忆清晰了起来。在《放学回家的路》里,他写出了关于复旦大学的想法:“我这辈子一定是无缘跨入这所大学的,但或许哪一天我会和里面的人相遇相识。”我是复旦毕业的,读了感到沉重。我一直以为,我们有着别人所没有得到过的教育机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在学历上躺平吃老本,这是我一直对自己的要求。简平因为其特殊的经历而错过了深造的机会,但他的努力为自己打造了一份更有价值的文凭。
书中收入了关于《红色娘子军》的文章两篇,都讲述卞祖善老师的故事。卞老师是我们俩共同的朋友,我也仔细“研究”过这部作品,不过也是从简平的文字里了解到更多《娘子军》音乐的一些逸事。
在后半篇《最后一只蝴蝶》里,不少文章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最近几年的生活状态。平实的记录,都是我们经历过的琐事;没有情绪,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的忧伤。作为地球上的匆匆过客,人类应该如何生存?
读到《1774年的“微信”》一文,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发散思维,把如此古老的记录,与现代通讯关联了起来,让读了感觉亲切,也吸引的读者的眼球。
《沈公的“吃喝”经》里提到了我们共同的朋友沈昌文先生,沈公去世的消息就是我告诉简平的。当天,他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纪念文章,公开发表,这让我不得不佩服知名作家和媒体人的功力。
在《东城在线约读》里,作者写到了我们都熟悉的北京最美图书馆和相关的在线读书的故事,有我们共同熟悉的人和事情,非常亲切。
简平写道:“我以为,世界上所有认真的写作者其实都一样,都希望以独特的、个性化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时代的关注和理解,也都希望自己的文字到达读者那里后,因共鸣共情而成为读者自身的一部分”。阅读简平的书,我也不自觉地在书中寻找共同之处,因为我们同在一条时代大河中畅游,必然有多次交汇的时刻。简平的记录,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大家共有的,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