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在“波恩金书”上留名的人——悼念德籍华裔友好人士周仲铮女士

标签:
周仲铮德国波恩克本赠书 |
在“波恩金书”上留名的人——悼念德籍华裔友好人士周仲铮女士
北京图书馆(蔡锡明执笔)

1995年4月21日,在德国波恩市政大厅里,“周仲铮”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幸运的老人周女士稳健地签在了德国“波恩金书”上。这是在金书上留名的第二位中国人,用波恩市第一任女市长的话说:“这是给予不寻常的波恩市民的不寻常的荣誉!”因为“波恩金书”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名人留言簿之一,这不但因为这座美丽的小城作了联邦德国40年的首都,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还因为平时能在金书上留名只给予来访的国家元首、政要人物,而 其他社会名流如艺术家、演员、运动员、有卓越建树的波恩市民等则要经过市议会通过。请德国著名画家、作家周仲铮女士在金书上签名,就是波恩市议会1995年3月30日通过的决议。

然而签字的墨迹还未干,墨香还在飘逸,岁月仅仅流逝了一个年轮,今年8月31日,这位“中国的波恩人”就辞世而去,离开了她哪个也舍不掉的两个家乡——她生活了40个年头的美丽城市波恩和日夜想念的故乡中国,今天,我们再也不会看到她为中德友谊挥毫泼墨,再也不会听到她经常吟诵的诗句:
“小桥流水似江南,梦里还乡总未还;
愁问莱茵河上水,可能流到我家园? ”
周仲铮,这位喜好言谈、性格开朗、能诗善画永不知疲倦的老
人,今天走完了她人生的88个春秋。回想起这漫长的岁月,访佛让我们又看到了总在疾驶永不停泊的小舟。
1908年,一个炎热的夏夜子时,在母亲“男要午,女要子”的信念中,这个小生命适时来到了人间,来到了一个书香世家,一个礼教森严、男尊女卑的大家庭中。童年时代的小周就是一个聪明伶俐,被父亲看做“心猿意马”、爱说爱跳没有“女孩样”的女孩。然而这样的性格与她的家庭是不合节拍的。随着年龄的増长,她再也不能承受缠足的痛苦、礼教的森严、四书五经的束缚。她一心渴望着高墙外的生活、渴望迈进一个新的世界。她终于冲出家庭的堡垒,在《新民意报》的帮助下,取得了天津“周仲铮事件”的胜利,和父亲订立了协定,得到了读书和婚姻自主的权利。取胜的周女士进了北洋师范,然而这并不是她理想的学校,她想进天津当时有名的南开中学,可是不收女生,富有“造反”精神的她又向南开校长张伯苓请愿,请求招收女生,后来她果真成了南开大学的首批女生。1926年,已经结识了李大钊、马千里、邓颖超、许疒干等进步人士的周仲铮,为了进一步认识世界、探索人生,离开了满目疮痍、内忧外患充斥的祖国赴巴黎求学。在离开家时她写道:“人不只是为家庭而生,家庭不能满足我。”“母亲,请您放心,我不会学雕虫小技,我要探索西方文明,以后我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您将会为我感到自豪。我不会做蠢事。”
踏遍异邦冰雪地,再无乡恋使人愁。”
这是身居异国他乡的周女士的感怀。在法国她承受着离别亲人、家庭、故乡的痛苦,独自克服了种种困难。她奋发读书,成了巴黎政治大学毕业的第一位中国女大学生,后来又获得了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还是在这异邦的土地上,她结识了出生于普鲁士贵族的汉学家克本先生。1940年6月12日,这位西方翩翩美男子与东方窈窕淑女周女士在荷兰莱顿喜结连理。1990年这对天作之合的恩爱夫妻度过了他们的金婚之年,在这难得的日子里,波恩市长、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州长以及北京图书馆都发来了贺电、贺词以及证书和礼物。

50年代初,已经步入中年的周仲铮女士抱着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决心,竞然走上了绘画的艺术道路。她先后在汉堡艺术学院、斯图加特艺术院校深造。经过几年的刻苦磨炼,她的画走出了画室,挂到了欧洲各大城市的画廊中,随后又被各艺术馆、博物馆所收藏。从60年代起,她的画先后在巴黎、科隆、罗马等城市展出时获金质、银质奖章。周女士的作品題材广泛,尤以风景画、花卉画最为出名。她的画融合了中西画法,独具一格,在欧洲画坛上赢得了荣誉。欧洲的评论家说她的画是中国传统精神和当今时代完美而奇妙的结合!“我的画在根上是中国的!”这是周女士在介绍她的画时常对人讲的。是的,不但地的画是中国的,她的心更是永远属于中国的。自从70年代以来,她把大量辛勤创作的绘画作品无偿地捐赠给国内外各大艺术馆、博物馆等。请看:1982年周女士把她的佳作300余幅赠送给天津艺术博物馆;1988年把190余件书画作品送给现代文学馆;1995年又把平生佳作百幅慷慨捐赠炎黄艺术馆等,这些实乃感人之举!

在向国内赠画的同时,周件铮还与丈夫克本先生一起向北京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等多家赠送外文原版图书。仅以北京图书馆为例,赠书长达16年之久,邮量上万册,创“外籍友好”个人赠书之冠。这些图书若平均每册以20马克计算,大约应当价值32万马克。这笔款项虽然不是天文数字,然而对于仅靠退休金度日的二老恐怕也是极大的数目了。前几年,周女士收到天津变卖房产款项两万余元,她竟一分不留地送給了天津美术学院作为奖字金。她写道:“我不重视金钱,我简直不知道金钱的价值!”这片真意切的语言和行动怎免不让人感动,面对着他们赠送的大量书画怎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秋深日日浑如冬,落叶纷纷满地横。
触目心惊人已老,依然守户盼来鸿。”
这是周仲铮晚年思念家乡偶成之诗。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几年,她这位中国文化远行的播种人,到处演讲多达300余次,同时
还写就了不少诗文。热情赞美了中国的古老文化,吹呼新中国的伟大成就。许多文章汇集成《海外心声》一书在国内出版。她还用德文写了《小舟》、《十年幸福》、《金花奴》等六本书。其中以自传体
小说《小舟》最为著名,它被译成了英、法、荷、意、中文出版,1959年还被列为最优秀的青年读物之一,在读者中受到了好评。随之周仲铮的名字也被列入了“莱茵河畔的女作家”之列,成为公认的知名作家。
“乡愁”是周仲铮晚年书画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这正是她内心思乡的写照。自1978年以来,周女士曾先后五次回国,每次她都感到异常兴奋,每次都感到格外高兴。特别是1988年第四次返乡,高兴的绝不仅是看到了宏伟的北图新馆,更为人难忘的是9月
6日和10月10日两次拜访了邓大姐,第一次拜访没有让克本先生出席。邓大姐又执意再次邀请克本先生,会面时讲道:“你是中国的女婿呀,你为中德文化交流做了贡献!
”这次会见被克本和周仲铮看做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曰子! ”。

1995年10月,周仲铮第五次回到中国,与历次不同的是此次负有特殊的使命。“生无离、死无别”是这对中西合璧、白头偕老的恩爱夫妻生前就在北京万安公墓立下的墓碑文。10月7日是克本先生逝世周年忌日,周女士亲自飞渡两大洲、航程上万里把先生的骨灰安放在这里,还了这位一生热爱中国,死后誓作中国鬼的德国友人的夙愿!
今天时隔仅仅一年,这位劳碌了一生,总在疾驶的小舟静静地停止了航程。忆往事,看今朝,怎能不让人心酸,怎能不让人流泪!
敬爱的周仲铮女士,您实現了离别母亲时的誓言,您可以安息了! 安息吧,周女士!
可尊敬的周仲铮女士,让我们再次向您致意!安息吧!
1996.11.3.
---------------------------
原载:周慰曾《波恩的中国人中国的波恩人:女画家女作家周仲铮》(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0-145页。
前一篇:在图书馆里做作业的留学生
后一篇:地铁上的低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