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和打击乐的记忆
标签:
京剧样板戏打击乐少年宫回忆 |
分类: 音乐 |
说起京剧,那是儿时的记忆,一辈子也忘不了。
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经常通过广播听京剧样板戏,《红灯记》里面的一些段落倒背如流,成为大人们娱乐的工具,见人就让我唱。
到了小学,大概四年级,中国福利院上海市少年宫要成立京剧组,缺打击乐,学校推荐我去考试。其实我一点基础都没有,老师考试时候,唱节奏,让我模仿。我节奏感比较好,于是就被录取,跟老师学板鼓。我们学校就我一个人,另三个(大锣、小锣、铙钹)来自其他学校。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记谱,各种乐器的代音字“大、衣、台、仓、才”,还有冲头等主要的锣鼓经。我学板鼓,当然也少不了摸一下其他家伙,所以也掌握了锣和钹的基本功。记得老师是糖业烟酒公司的王先生,50岁开外。
京剧组就在少年宫主楼二层最东面的房间里排练,京胡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唱戏的都是儿童,其中最出名的是童祥苓的小儿子童胜天。他老爸大红大紫,我们都觉得他也是童星,另眼相看。《智取威虎山》里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段落,当然由童同学演唱。有几次还看到他母亲张南云过来,也是梨园子弟。外宾到少年宫参观,就去各个兴趣小组看。走到隔壁的时候,有人事先通知,让我们做好准备。
除了《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我们排练最多的是《杜鹃山》中的《家住安源》,经常在草坪上演出。一次去电视台录片子,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还化妆。我看到摄像机对准了我,可是后来播出的时候没有我的镜头,也算是个遗憾。20世纪70年代,家里有电视机的人很少,电视机是非常高端的媒体,能上荧屏的人寥寥无几。
那时候上街游行的机会多,我也在学校的队伍里敲大鼓,在卡车上或者在欢迎外宾的队列里表演,会两三种花式节奏,觉得也能胜任。缺人的时候,还客串大锣或者铙钹,自我感觉不错。有一次弄大镲,时间比较久,感觉有点体力不支;那时候我比较瘦小,不适合干这个事情。
快上初中的时候,就不去少年宫了。一天,竟然少年宫的吴老师还找到了我,让我和之前京剧组的另三个同学一起去帮舞蹈组伴奏。这次换了大鼓,我们不太熟悉,但也跟着老师念的鼓点学习。曾经去青年宫(大世界)排练了几次,还有一次正式的演出。打这个大鼓,心里没有底,也没有谱子,感觉基本上是乱打,而且几个人配合也不默契。后来就没有消息,那几个同学也没有再联系过。
打击乐的基础,对我也确实有所帮助。我在初中期间,一开始担任学校的打击乐手,在游行队伍里敲大军鼓。后来,就转其他乐器。
那副鼓板和鼓箭,我一直保存了很久。十几年以后,老母亲整理东西,大概不愿意留这些破烂,就处理掉了。
京剧在我心里是一个永久的记忆。成年以后,我交了不少京剧界的朋友,却怎么也不能熟悉传统京剧。也许需要时间,也许需要年龄的积累。等我老了,大概就会接受传统京剧。
下面的图片里有我,但是图文无关。这个草坪,平时也是航模小组开飞机的地方。那时候的模型飞机用油,发动机的噪音很大。在盛夏的夜晚,我们就在这个草坪上演出《杜鹃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