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读书总结

标签:
读书总结阅读2018图书 |
分类: 读书 |

除了工作以外,业余时间还是阅读为主。
面试时候,不少应聘者说到图书馆来是为了看书。其实,真正到了图书馆,却很少有时间读书。如果能保持初心,利用碎片时间,坚持阅读,更不会很多。
我经常参加各种会议,而每次开会,都会发书,需要阅读。
开了会,认识朋友,也会给我送书。
还有出版界和图书馆界的朋友们,少不了给我送书。
这样一来,书的来源总是不断。
虽然自己买书或者主动借阅的很少,但今年看上去总体阅读量超过了往年,涉及学术、文学、出版界、图书馆界、美术等领域,还有不少政治理论读物。
今年豆瓣读书统计改版,不再有之前的年度读书报告,而是一个微信版的读书分析,不方便打印,不方便复制,我不太喜欢。从这个统计来看,10年来我读了748本书,其中包括2018年出版的38本,平均每月读6本书,共计293,660页,印本书的总价是90,955元。最常读的作者竟然是沈昌文、简平、黑格尔、海明威、泰戈尔、雨果。
我自己统计了一下,我一年下来读过的书有125本,好像是超过了往年。
读书随手写笔记,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有人知道我的这个毛病,就主动约稿,于是书评也越来越多。
今年的学术论文几乎没有,除了专业杂志上发表的两篇不能说是论文的文章以外,主要就是三篇书评,分别发表于《北京晚报》和《辽宁日报》。还有一篇,估计要到春节前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如此发展下去,退休以后可以当书评家了。据某大师说,图书馆员都应该是书评家,可惜现在很少。我也只能尽力,能否成“家”还是让后人评判吧。
至于那两篇“专业杂志上发表的两篇不能说是论文”,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几天看到一篇业内博客介绍,“其实这样的文字,比N篇学术论文更有价值。”我毫不谦虚地同意这个观点,首先因为我是用心写的,其次我可以断定,过了10年以后那些所谓的“前沿”论文都不会有人再去读,而我这样的文章却一直有生命力。
我从小就想活得明白,读书成就了我的梦想。2019年,肯定会继续读书,期待更多的收获。
前一篇:猪年话猪01:凤翔泥塑小猪群
后一篇:猪年话猪02:剪纸《猪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