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1世纪中国城市图书馆丛书》有感
标签:
图书馆城市图书馆书评感想丛书 |
分类: 读书 |
有朋友送了我一套书,拿来后没有想到那么大,那么精致。更没有想到城市图书馆这样一个选题,能申请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还能印成这个样子。
《21世纪中国城市图书馆丛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一套共12分册,中英文对照,分别为《杭州图书馆》《成都图书馆》《西安图书馆》《武汉图书馆》《金陵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济南图书馆》《青岛图书馆》《厦门图书馆》《宁波图书馆》《温州图书馆》《沧州图书馆》。丛书介绍了当前影响力较大的12个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历史、现状与馆藏特色,努力将自身特色置于所在城市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活动之中,揭示了传统藏书活动与现代图书馆事业在专业领域的文化脉络,并系统地展示当代中国城市图书馆的实践与业绩。
12册都是精装,配有大量图片,还是中英双语,肯定是有不少投入。正如《金陵图书馆》的主编潘洁所说的那样:“以图为主的出版物,其成本会有所增加,一般出版社不愿做此项投资,这可能也是图片型研究著作问世较少的原因。”
看到文字说明,有外籍专家审稿,估计文字肯定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国情,有一些与历史和政治相关的术语难免把握不准确。有一些分册,中文部分的内容在后半的英文部分里没有体现。例如,《厦门图书馆》一卷的英文部分,许多表格都直接采用了中文原文,估计是翻译有难度所致。
我还有一个疑问:这12个图书馆属于不同层次的公共图书馆,是如何选择出来的?为什么没有上海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这样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没有被纳入进去的,是否以后还有机会?
虽然丛书有总体设计,但是各个图书馆的编写体例略有不同。有一些图书馆侧重介绍自己的历史,有一些侧重介绍特藏,有一些是侧重介绍创新服务,也有侧重介绍各种数据库。有一些章节或许没有很多内容,就很短。作为丛书,要平衡各种不同图书馆的不同情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少分册的后记都提到的编撰过程的艰难,还有很多人都提到了王宗义老师的帮助。例如,《宁波市图书馆》主编徐益波在后记里提到:“犹记2014年初,在杭州召开的第一次编辑会议上,王宗义老师谈到的编撰原则——‘寓褒贬臧否于纪事中’,跳出宣传窠臼而掌握叙事的角度,语言上客观平实,用数据说话,成为我们在编撰过程中的努力方向。”《温州市图书馆》一书的的主编张永苏在后记里也写到:“幸好2015年天津大学出版社组织召开‘21世纪中国城市图书馆丛书编审工作会议,徐建华教授和王宗义老师帮助大家理清了思路,统一了认识,确定了‘述而不论’的‘志书笔法’”,这也说明了编辑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难点及其解决办法。张永苏先生的后记文字非常坦诚,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本丛书的编写脉络。
从各卷的后记可以看出,有几本书是2015年就已经定稿了,而有几本则是2017年才完成。不管如何,有一套图文并茂的图书,能系统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也是一件好事情。若干年以后回头看,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
我曾经考虑过做一本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英文书,也有出版社承诺出版。可惜因为各种因素限制,而且也不在我职责范围内,就搁浅了。希望以后有人能担当起来。
前一篇:伦敦街头的读书人(一)
后一篇:读书的老年人(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