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看话剧《罗刹国》

标签:
话剧国家话剧院平安夜杂谈 |
分类: 感想 |

平安夜,是外国的节日,我们不用去凑热闹。正好是周末,也得休息一下。
侨福芳草地有国家交响乐团的铜管演出,还有合唱圣诞歌曲,很诱人的选择,可是时间上不凑巧,没有想到后来也有浪漫的故事发生。
根据之前的安排,就去看了国家话剧院的小剧场话剧《罗刹国》。去国家话剧院不少次,可是第一次进小剧场,看上去比先锋剧场大,大概能容纳300多人。我们在四排1-2号,应该是最好的座位。
虚无缥缈的罗刹国位于一座四面环海的岛屿之上。那里住着面相丑陋又行动怪异的罗刹鬼。一个叫马骥的人类遭遇命运安排落难至此,被善良的女罗刹皮里皮敦收留。但并不领情的马骥趁着黑夜逃脱,紧接着就遭遇了女罗刹的兄弟麻里麻达的陷害。这一切厄运并没有结束,马骥又遇到了罗刹国的周通判、打鬼团、目夷大人以及梦魇的纠缠与羁绊。无法逃脱的马骥只好暂住此岛,他明白了罗刹国以丑为美的进阶标准并开始学习和适应,他就这样照着罗刹的方式有模有样的奉承和攀援起来。马骥渐渐磨灭了回归人类世界的希望,更是放弃了寻找为何飘落至此的缘由,他在浑浑噩噩之中度年如日,梦魇对他侵害的魔力也越发强大。终于,目小红的出现让堕落于此的马骥再次唤起出逃与回归的想法。但这一切都太晚了。
这个演出走国际化的道路,节目单双语,字幕双语。说是话剧,其实很少有对白,除了主人公偶尔的几句话以外,其他都是伴随着打击乐队舞蹈动作,或者是罗刹鬼的“鸟语”,可以说是“肢体剧”。对于这样作品,演员如果没有舞蹈功底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故事取材于《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不过编剧经过艺术加工,增加了特殊的含义。各种罗刹鬼的面相,实际上也代表了人类生活中的“面具”,有一句台词点出了主题:“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多少人是没有面具的呢?”
通过穿越式的表演,主人公因为空难而流落到了罗刹鬼居住的海岛,回家无门,只好画“鬼脸”而做鬼,通过阿谀奉承、阳奉阴违、欺上瞒下、背信弃义、巧取豪夺等手段,成为“鬼王”。开始觉得“鬼脸”很丑陋,到最后却自我欣赏,而忘记了自己“人”的身份,甚至不愿意回家。
剧情发展到最后,才逐渐显现出来,鬼国里其实不少都是人,而混迹于鬼国里的鬼面人也不愿意接纳他们,格杀勿论,充满了血腥。
这出戏其实也表现了人性中的丑陋面和官场百态,具有普适性,应该适合走出国门。
前一篇:时尚之都的恋人们(五)
后一篇:时尚之都的恋人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