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管风琴音乐会

标签:
国家大剧院管风琴音乐会德国 |
分类: 音乐 |

作为乐器之王的管风琴成为各大音乐厅的必备“装饰品”,可是演出的机会却不很多,大概喜欢的人也不多。小众且高难度,自然演出机会更少了。
4月28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穿越百年·致敬中国”德国管风琴大师——凯·约翰森独奏音乐会,我期待很久,提前一个多月就预订了座位。
听说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风琴是镇厅之宝,全国第一,不知道是否属实。那年去拉脱维亚,在里加大教堂感受了几分钟的世界著名大管风琴演奏的音乐,可惜同行者都没有兴趣,只好马上离开。出门的时候买了几张碟子,作为纪念。
喜欢听音乐会,毕竟不是闲得无聊,也是忙里偷闲,所以总想追求完美。记得北京音乐厅对不同音乐会有不同的定价方案,例如钢琴音乐会就是前排左侧座位比右侧贵一些,为的是看清楚演奏细节。可是大剧院音乐厅似乎比较粗放,管风琴音乐会定价方案和其他音乐会一样。我咨询了演出筹办方,好像池座不是最佳的选择,于是预定了一楼左侧位子,期待能有最佳效果。

那天入场以后,我发现演奏家在楼上的机械演奏台演奏后马上到舞台上的移动演奏台继续演奏,于是我从左侧换座位到右侧,因为楼下舞台的演奏台是偏向右侧的。如果一直在楼上演奏,应该最佳欣赏座位在二楼两侧,我看见二楼也确实有不少听众,大概是刻意而为,而且价格十分便宜。
演出开始前正面差不多满座,侧面很少人。服务员要求大家换到正面同价位座位,说管风琴声音不均匀,声音太大受不了,开场以后就不允许换座位了。我听了感觉是一派胡言,不知道是什么用意,也许是为了自己管理方便,可是很少有人响应。
问服务生音乐会多长时间,他一句话把我噎回去了:“你没有听过音乐会?音乐会一般都是两个小时。
”

总体感觉服务员专业素质不很高,除了用激光笔阻止观众摄影,似乎不知道其他事情。我旁边有一个大爷带儿童听音乐会,大爷高兴起来用皮鞋打拍子声音很响,而且节奏错误,小孩来回走动,都没有人管。乐章之间乱鼓掌,也没有人事先提示,一下子感觉出与北京音乐厅的差距了。
在演奏间隙,有中国专家沈凡秀教授解说,讲了机械演奏台和电子移动演奏台之间的区别。演奏家也抽时间说明,为什么第一首巴赫作品要用楼上的机械演奏台演奏。在舞台上的移动演奏台演奏,有时间差,而紧挨着管风琴的机械演奏台则没有这种问题,不过在舞台中间可以感受整体效果。
下半场最后一首自由即兴曲,据说是由五首中国民歌改编而成,可我只听出了三首:《黄河颂》、《瑶族舞曲》、《茉莉花》。
返场还是《“巴赫”主题前奏曲与赋格》,那四个熟悉的音符。
我收藏了几张管风琴的碟子,这次音乐会的曲目大多数都不熟悉,也有机会了解到管风琴的特点,感觉到演奏家真是一心几用,非常辛苦。
演出以后对管风琴的结构很好奇,查了度娘,也没有完全明白音拴的作用和四排键盘的区别。
“穿越百年·致敬中国”德国管风琴大师——凯·约翰森独奏音乐会
C大调托卡塔、柔板与赋格 巴赫 曲
“巴赫”主题前奏曲与赋格 李斯特 曲
长城 凯·约翰森 曲
——中场休息——
B小调英雄小品 塞萨尔·弗兰克 曲
间奏曲,作品第51号第4首 路易·维埃纳 曲
即兴曲,作品第54号第8首 路易·维埃纳 曲
活泼的快板,选自《第五管风琴交响曲》作品第42号,第1首 夏尔-玛丽·维多尔 曲
自由即兴曲(根据中国音乐创作) 凯·约翰森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