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会议专刊即将出版
(2014-09-22 19:11:11)
标签:
国家图书馆研讨会外文采编部资源建设 |
分类: 采访 |
忙了一天,还得抽空与记者商量专版的设计问题。今天下班看到几个版面的定稿,基本感觉不错。本人担任专刊顾问,提出建议,主要是记者去采访或者组稿。对其中的一些不很重要的问题,本人不承担责任,也应该由报社或者被采访者负责。
请大家关注明天(2014年9月23日)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创办于2005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是创办时候的协办单位之一,按惯例要早会前出版“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专刊”。这期专刊第3版,其中除了我的文章“未来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以外,还有一个美女记者张倩的吸引眼球的大版文章“馆界大腕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建言献策”,大家明天早晨关注一下吧。研讨会星期四召开,这是前奏曲。
如下是本人文章的全文,主要是提问题,抛砖引玉:
未来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http://s3/mw690/001liy56zy6Mfj3WnUmc2&690
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不仅体现了图书馆的办馆方针,更决定了图书馆的藏书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源范围的不断拓展,图书馆资源建设所要考虑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技术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20 年前,我们很难想想到现在如此多样的电子资源,更难以想到现在的移动阅读设备会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当然也没有理由自信地说未来的出版、未来的阅读、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需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去探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寻找我们的新对策。
为此,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
电子资源的不断发展和学术读者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已经导致学术期刊的出版越来越注重电子形式,甚至不少图书馆正在逐步取消纸本印刷品的订购,越来越倾向电子资源的订购,特别是电子期刊。既然这样,未来的图书馆是否只收藏电子文献?我们是否应该从现在起减少印本文献的收藏?此外,最近也有学者在争论:电子图书是否有生命力?是会和期刊一样逐渐取代印本文献,还是如最近一些学者所预言的那样最终会消亡?
电子文献的特点,使得出版社可以绕过销售和图书馆的环节直接向读者提供,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出版社的环节都可以省略,那么图书馆的作用又如何体现?未来是否还需要图书馆?未来是否还需要出版社?也许短时间内,出版和阅读模式不会有大变化,但是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图书馆资源建设专家甚至图书馆馆长和政府官员都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图书馆以后会怎么样?难道图书馆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是否图书馆要转型为公共文化空间或者博物馆?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我们也需要考虑,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者之间是互相独立,还是互相依存?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否以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为基础?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是否也应该从传统的编目发展出来?
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出版社如何做好馆配工作?如何理顺从出版到图书馆之间几道环节中信息流不通畅或者重复建设的问题?如何解决读者需要的书买不到而出版社的库存却无法推销出去的问题?可供书目(或者说在版书目)的概念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为什么在中国一直有障碍?
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POD(按需出版或按需印刷)成为热门话题,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能满足图书馆的补藏需求?是否能提高书商供货速度?有哪些法律问题需要解决?POD 只是一个历史时期内的过渡性技术吗?
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自2005 年首届以来,就力图搭建全国图书馆采访人员、专家学者与出版界的沟通平台,从过去的实践来看这个平台很成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学术研讨,成为业界品牌。在第五届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即将于天津开幕之际,作为一名长期躬耕于文献采访一线的工作者,我仅从采访者的角度,提出上述问题,可谓抛砖引玉。但愿此次会议之后,我们都会有所收获。与往届不同,本届的会议更突出交流的目的,会议第一天下午就安排了一个专题论坛,邀请了出版界、学界、图书馆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一起讨论出版的未来和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对策,相信大家能在这个互动平台上热烈讨论,启发思路,碰撞出思想火花。
前一篇:里昂金头公园里的读书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