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工作半辈子的所见所闻  

(2012-03-07 20:27:39)
标签:

转载

分类: 编目
食堂的故事很有意思,可惜我没有经历过。

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工作半辈子的所见所闻  陈年旧事

老馆食堂

老馆食堂位于东北角,后厨和前厅面积差不多大,所以前厅只是买饭排队的场所,没什么人在这里吃饭,大家都是买了饭带回办公室吃。食堂内部分为红案(做菜)和白案(做主食),那会儿条件很差,洗菜刷家什都在一个大水泥池子里,饭票是塑料的最大面值2角。每天做两三种主食、三四种荤素菜。有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事就是,食堂有一男一女两位炊事员,男炊事员卖饭见了漂亮姑娘(现称美女)经常不收钱,或收两角钱倒找3角钱;女炊事员则相反,见了漂亮小伙子(帅哥)倒找钱。食堂每天中午要供1000多人吃饭。

上海出差

那时西编有一项任务就是到上海出差编目,编好了制作出卡片交给联合目录组。这种出差任务每年两次,组内分编岗位的人要轮流去,我就去过多次。坐火车到达上海后一般都住在光华出版社位于郊区的招待所,而出版社在市中心。那时上海远没有像现在这么现代和气派,老城区尚未改造,浦东还没有开发的迹象。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和北方大相径庭,他们早上四五点钟就上市场买菜,而菜市场不到8点就关起门来加工第二天需要卖的蔬菜。我们也是很早就出发,换乘几次公交车去工作,只见大街小巷都是早起刷马桶的人们,在公交车上没人给老弱病残让座,我经常性的让座行为令当地人很不以为然。我们在上海的工作非常紧张,每次去了要编几百本书,用带去的手提打字机快速编目。一周之内结束工作回京。

[转载]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工作半辈子的所见所闻 <wbr> <wbr>

图(老上海)

 

以工代干和转干

60年代以来由于没有正常的吸收、录用干部制度,厂矿企业选调了一些工人从事干部岗位的工作,未办提干手续,出现了“以工代干”人员,随后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相继使用“以工代干”人员。西编不少人员都是以工代干,我那时每月工资31.5元,其他人也差不多。1983年,中组部、人事部发出了《关于整顿“以工代干”问题的通知》,当年3月全馆194名以工代干转为干部。

工资改革

到95年调离北图,我经历了好几次工资改革和调整,第一次是85年。对工资的增长和小杨子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他听到工资改革的消息后很兴奋,对大家说我们的工资要翻倍增长了,我就打击他说,到那时买个馒头都要1元钱了(当时只需几分钱)。依稀记得94年我的工资是400多元。

职工业大

1982年5月,北图馆务会议通过了《办学方案》,并向文化部上报《北京图书馆关于报请批准开办附设图书馆进修学院的报告》。6月报告批复并建议将“学院”改为“职工业余大学”,同年10月5日文化部转发教育部批复意见(教育部教工农字037号文件;文化部文教办学字147号文件),同意建立职工业余大学。经过统一考试第一届职工业大共录取学员96名,其中北图63名。职工业大学制4年,设17门课程,总共学时1900小时。记得任课老师有邵文杰、许棉、朱南、李兴辉、黄俊贵、吴慰慈等前辈人物。1986年经过4年的学习,我们按照撰写论文、论文答辩、文史知识综合考试等程序取得了毕业证书,我的论文“西文编目名称规范文件系统的建立”刊登于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学通讯》1987年第一期。

岗位责任制和图书馆业务工作规范

北图1984年起试行岗位责任制。提出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数量与质量要求、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目的是实现管理工作科学化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化。在业务处的安排下各个科组提供了较为详尽的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85年北图制定了《业务工作规范》,规范将业务工作细化到每一分钟(实际上是半分钟,因为有0.5的量化概念)西编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设置是我撰写的,如果说有失误的话,就是我忽略了一些环节,比如说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和工作交接过程,同样是排片子,排100屉规模的目录和排2000屉规模的目录,你都让他半分钟排一张片子是不是合理,就是一个齿轮相互咬合的系统你还要加点润滑油吧。况且,西编那时绝不存在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工作量什么时候都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

开始执行馆定规范时,每人的奖金只有5元,一直到搬入新馆才略有增加,我每个月都要为全组核算工作量和奖金,不停增长的工作量、处理不完的积压书、少的可怜的奖金,常常煎熬着我的内心,我试着工作交接和流程衔接的一些参数考虑进来,结果就是半分钟排一张片子变成50秒排一张,20十分钟分一本书变成22分钟,诸如此类吧。结果业务处的一位领导找我质疑道:“你执行的是馆定业务规范还是你王氏业务规范啊?”

在馆史资料里写道,实行岗位责任制“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解决了大书库取书差错率高、编目积压等一大批老大难业务问题。”

文体活动

虽说那时西编组工作量大,许多人所在的年龄段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还要不断的进修获得学历,给人的压力可想而知。据我所知西编历年工作和调走的人群里面有心理问题的可不少!减压的方法就是开展文体活动,我们经常玩的是扑克牌、象棋、兵乓球、羽毛球等。受场地限制,最常玩的就是拱猪,每到工间操和中午,组内外的几个人就聚到一起玩拱猪,输了就从桌子底下钻过去,玩了个不亦乐乎,部主任说我和小郝带头玩拱猪是玩物丧志,我就反驳说和我们玩拱猪的都是业务骨干,游戏释放了压力,促进了工作。

到了新馆以后,西编有一间180平米的书库,我们将排书的案子挤一下,空出中间一块地方支了一张兵乓球台子,每天打球,结果部主任怕我们误了工作,又不好意思制止,就将库房一分为二,台子就没地方放了,我们的兵乓生涯就此结束。

评职称

1986年3月22日北图制定《北京图书馆图图书资料专业人员职务任命制暂行办法》。从此以后每年都会开展一次评职称工作,图书情报系列分为五级,即管理员、助理馆员、馆员、副高和正高。和我们国家复杂的职称系列一样,专业职称评定有许多硬指标,例如专业知识、外语(或两门外语)、正规出版物上面发表的论文等,关键是你的职称由谁来定(这里面有人请)!职称又和工资、住房、看病的待遇、退休的待遇挂钩,你不重视都不行!可职称又有名额限制。

我看评职称弊病甚多,只能做到相对公平。行政职务做到副局(相当正研究馆员),还有不少上升的空间,至少没什么硬性限制,而职称到了正研你还往哪里升啊?同样的职称,是一种能力和水平的承认,或许更重要的,是一种参与资源分配的资格,可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不同个人、不同行业之间没什么可比性。

我想评职称这一事物需要改革的地方还很多。

[转载]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工作半辈子的所见所闻 <wbr> <wbr>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