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工作半辈子的所见所闻
(2012-03-06 08:32:04)
标签:
转载 |
分类: 编目 |
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工作半辈子的所见所闻
北图西文图书有一个长期以来不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编目积压,大量的图书因种种原因积压下来,未能及时编目。
这些积压书又分老积压书和新积压书,文革中就积压了大量图书没有规范分编,还有东欧专题这部分图书都是小文种(罗马尼亚、捷克、南斯拉夫、波兰、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缺少专业分编人员。郝生源先生和丁克刚先生曾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去书库里想模清楚这些积压书的情况,由于书库条件很差,两人每天都滚成土猴一样。
文革后造成新积压的主要原因是采编不平衡,那时编目部之下有中文编目组、中文采访组、西文编目组、西文采访组、俄文采编组和东文采编组。西采(还不包括选书人员)和西编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不相上下,印象里那时每年购买西文书的钱大约是3千万,买进来不成问题,要编出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当时采用了一个从权的方法,有一个未编书阅览室,买进的新书,先由专家去挑选一番,觉得有价值的先不分编就进这个阅览室对读者开放,一段时间后再下架进入分编,时间一长到87年搬迁新馆之前大致估计有6万积压书。
我83年起担任西编组副组长,次年就接到馆里处理积压的任务,那时西编有21人,年分编图书能力2万多种。要按这个速度,光处理新积压书就得3年!别编新书了。没有太多的办法,我们还要搞标准化呢,总得有点学术性,别搞成编书作坊啊。办法之其一是加大工作量,定出硬指标,每个月非编出2800种不可!办法之二是进人,有几十名西编同仁就是这个时期来到西编组投身于图书馆事业的,不少人后来调走了,也有人一直工作到现在。郝生源、李志良和我好几年的时间里都在招聘人员、搞外调,学英文、德文、法文、数学、历史、图书馆学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来了不少,从燕京华侨大学也成批招入,因编制所限,还有不少临时工来西编工作;办法之三是鉴别图书,科技书出版年头过于久远的就不打算再分编了;还有就是请外部力量帮忙,比如和我们合作最久的就是外语学院的裘祖逖教授(已故),裘教授曾翻译了很多部罗马尼亚电影,他每次拿走一部分罗马尼亚文图书,回去利用业余时间帮我们分编,时间长了也掌握了相关的分编要领,我们所给的报酬只是他能从这里借阅几本电影方面的书籍而已。
处理积压书的工作一直延续到94年左右才告一段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