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图书馆的未来与范式转变——IFLA2011年大会侧记
(2011-09-15 21:23:30)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交流 |
图书馆的未来与范式转变
——IFLA2011年大会侧记
初景利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心)
2011年8月13-18日,我作为国际图联(IFLA)“图书馆理论与研究”专业委员会(Library Theory and Research Section,LTR)的常设委员,参加了在波多黎各(Puerto Rico)首都圣胡安(San Juan)召开的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WLIC)暨国际图联2011年第77届年会。会议的主题是:超越图书馆的图书馆:集成、创新与信息共享(libraries beyond libraries: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for all)。今年的会议规模虽然不大(250个国家的2000多名代表参会),但仍然秉承了国际图联大会的一贯传统,交流主题热烈而广泛,交流内容多样而新颖,交流方式积极而活跃。我参加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会议,旁听了多场所感兴趣的大会或专题会议交流,参观了大会举办的展览等。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作为专业委员会常设委员,参加每年的国际图联大会正式会议前和后安排两次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会议是应履行的责任。由于飞机延误,我没有参加专业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但参加了于8月16日提前召开的第二次工作会议。
据会后提供的会议纪要,第一次会议主要是通报了哥丁堡会议的有关情况,专业委员会主席Terry Weech和秘书(司库)的任职,主席报告了分委员会领导会议,其中提到,下届主席Ingrid Parent的主席主题是:图书馆:变革的力量(libraries: a force for change)。确定了明年的五个主要计划:数字内容;国际图书馆领导者培养;馆外宣传与促进;文化遗产灾难重建;多语种问题。
Weech主席还报告了LTR宣传单的情况,除英语外,宣传单还被译成了法语和汉语。我负责了汉语文本的翻译工作。在大会会场各处,可以见到“图书馆理论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宣传单,包括粉红色纸质的中文版本。LTR正在考虑利用博客、维基或其他社交媒体取代目前的专业委员会通讯。还有人建议在LinkedIn或其他社交媒体建立本专业委员会的相关资料。
本年度大会LTR与统计和评价专业委员会合作,在8月15日的会上设立了“数据馆藏与图书馆服务”的专题报告,从35篇提交的论文中选择了5篇做大会发言。
2012年在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的主题是:Libraries Now! Insipring, Surprising, Empowering。LTR将集中探讨国际与比较图书馆学。设7个分主题:方法论问题;借阅政策的比较研究;宣传推广的比较研究;图书情报学国际发展研究工具;国际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理论与评价方法;图书情报国际合作趋势;国际与比较图书情报学在馆藏建设与服务中的应用。
8月16日的第二次工作会议介绍了LTR专题会议的情况,有150-200人参加会议。Weech主席还报告了前任主席Ragnar Audunson所承担的专业规范项目报告的内容。会议的重点工作是审查LTR战略规划,与IFLA战略规划进行了比较,讨论了LTR战略规划修改稿草案。
此外,我作为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和《图书情报工作》主编,还将所携带的《中国文献情报》(英文刊)样刊分发给专业委员会的10多位委员,将所携带的《图书情报工作》宣传册分发给所见到的部分国内和台湾的参会代表。
二、大会收获与感受
自8月14日大会正式开幕到8月18日大会闭幕,5天的正式会议讨论了多个主题和众多的分主题。根据会议日程,会议研讨主题(track)分为:开放获取与数字资源;政策、策略与宣传推广;用户驱动的利用与服务;工具与技术;创意、创新、预期。所有报告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宽泛,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类型图书馆和不同研究兴趣的人各有裨益。我主要参加了有关图书馆未来和范式转变相关论题的分会场,感受到国际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所采取的积极的行动。
新馆建设还需要考虑的是可持续性问题。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应在建筑设计的环保、节能、低耗等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美国代表PETER GENOVESE和 PATRICIA ALBANESE在“可持续的图书馆,可持续的服务:全球视角”的发言中[2],倡导绿色、可持续的图书馆建筑项目。他指出,所谓绿色和可持续,包括可持续的馆址选择和发展,节水、能效、本地资源、资源节省和减少废物、室内环境质量以及设计创新。主要目的是从构想和设计一开始就认识到,建造物理的建筑需要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
简单地认为图书馆重要或不重要,或继续存在,还是消亡,都是形而上学的。在今后可以预见的时间里,图书馆如何发展取决于环境因素,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贡献,取决于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加拿大的JUDIT HARE在“建立社会可持续的图书馆:市民参与图书馆的设计”发言中认为,图书馆的生存依赖于图书馆是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人认为在电子世界里图书馆不再重要。而图书馆是否重要取决于图书馆能否嵌入社区,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是否成为文化社交场所,是否拥有读者的空间(而不是文化遗产的储存地),是不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能否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数字化的影响是全方位,也将越来越深刻。数字资源,甚至是纯数字资源(e-only)将在资源市场上占据主导的地位。新西兰一所大学图书馆所设想的2020年的场景是[5],数字范式(digital paradigm)将彻底改变组织文化、组织中的人及其工作方式、既定的学术传统以及支撑它们的系统和服务。长期以来,图书馆适应的是印本资源和物理图书馆,数字范式的影响还刚刚开始。但无论如何,数字范式都将对图书馆的性质、理念、模式、服务产生根本性改变。
关于未来,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应得到图书馆界的高度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至今对图书馆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移动互联网对图书馆将继续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德国的KLAUS CEYNOWA在“移动互联网:大学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发言中,提供了全球手机2011年的数量和到2012年智能手机的数量,并提出了对大学图书馆的意义。他勾画了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框架:OPAC和网站等基础服务的移动化,特色馆藏呈现的新场景,多种设备解决方案,获得在整个网络空间的显示度,拓展现实(真实世界的视觉表现),通过完全渗透性的互联网,实现日常生活信息的全集成,从而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范式的转变。
泛在性问题也引起国外同行的关注。泛在意味着通过不同的设备,可以在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设施的不断完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获取信息,符合所有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图书馆今后也需要面向泛在性要求加强资源、服务、设施、政策上的保障。新加坡代表NGIAN LEK CHOH在题为“数字内容的泛在存取”的发言中,强调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用户的生活方式,他们对数字内容具有强烈的偏好。美国的JIM O'DONNELL描述了25年以后的泛在图书馆:当图书馆无处不在[6]。其目的是吸引人们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领域和问题,包括馆藏(当图书馆的场所越来越少而又越来越不相关时采访意味着什么)、服务(谁服务谁,就是说,什么类型的人和设施需要拥有什么样的技能和能力才能使得用户获得最佳的创新自由)和利用(主要反映的是未来的阅读模式),并为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制订应该关注的领域。在Derek Law教授看来[7],所谓未来,我们的任务不是去预见,而是去实现。他认为,如果图书馆不能提出其与数字化相关的新的生存哲学,图书馆将冒被废弃的风险。我们需要确定的是,我们到底能给用户提供什么,这是我们不与Google或微软竞争的独特卖点。我们必须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服务和馆藏,而不是期待用户的改变来适应我们的先入之见。
我们在建立忧患意识的同时,也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事在人为。我们是图书馆命运的主宰者。要学会适应环境,也要学会驾驭环境,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被动为主动,赢得图书馆发展的主动权。在新加坡同行看来[8],今天、明天、甚至可能到2020年,图书馆的角色都不可能改变。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仍将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之间以及资源与资源之间的纽带。我们仍将扮演指导和培训的角色,帮助人们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改变的是图书馆可以利用的新的渠道的数量和新的环境,以及展现信息的方式,特别是数字化的方式。
图书馆的未来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天的行为里。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朝着未来不断地迈进。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握战略,顺应趋势,认准方向,敢于挑战自我,敢于不断超越,勇敢地承担起推进图书馆创新变革的使命。变化是永恒的(change is constant),不变是相对的。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在社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每个图书馆员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CLAUDIA LUX. Leading the library of the
future - challenges
and
[2] PETER GENOVESE and PATRICIA ALBANESE. Sustainable libraries, sustainable services: a global view. http://conference.ifla.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papers/ifla77/196-genovese-en.pdf
[3]Jaana Tyrni. It takes courage to make mistakes - how to get the staff involved in making the future librar http://conference.ifla.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papers/ifla77/123-tyrni-en.pdf
[4] MAIJA BERNDTSON. "What and why libraries?" - looking at what libraries might look like and why we still need them now and into the future. http://conference.ifla.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papers/ifla77/123-berndtson-en.pdf
[5] PENNY CARNABY. Connecting the knowledge networks: reimagining academic libraries to 2020. http://conference.ifla.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papers/ifla77/122-carnaby-en.pdf
[6] JIM O'DONNELL. UbiLib: when 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 http://conference.ifla.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papers/ifla77/122-odonnell-en.pdf
[7] DEREK LAW. As for the future, your task is not to foresee it, but to enable it. http://conference.ifla.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papers/ifla77/122-law-en.pdf
[8] LEK CHOH NGIAN. Libraries of the future - what our users want: the NLB Singapore's perspective. http://conference.ifla.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papers/ifla77/122-ngian-en.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