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5048)•《黄人之血》
(2018-10-29 11:54:21)
标签:
文学现代诗剧黄震遐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破万卷(5048)·《黄人之血》
《黄人之血》,现代诗剧。黄震遐著。初载《前锋月刊》1931年第7期。台湾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出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5046)·<</span>大上海的毁灭>》。
《黄人之血》全剧长达三万多字,分七章。第一章“帖尼博耳河畔”和第二章“沙漠之魂”表达写作此文的来由,“让我们再看看过去的光荣,重新来批捉那些吹散了的风”,诗人作为叙述者現身,他站在“和林”的废墟上凭吊古迹,缅怀大戈壁英雄的刀光、战场的胡笳与金色的繁华,他一面叹息“这一个矛锋与宝藏互相映耀的国家,就如此地幻去,好像一幅青烟编成的”,黄沙己经淹没昔日的征版,更淹没了勇士的风骨,末代大汗之后的民族不再驰骋纵横另一面,荒冢、古城和枯松又使诗人感受到“灭不了的爱,殉不尽的情”,某种神秘或神圣的使命使他发出“我就是世界的主人”的吶喊。第三章“四騎士”铮人“怀了满腔浓热的怅惘”魂归计掖甫的中世纪战场,那里“琴与剑杂着桃的感伤”,诗人以“我又看见”的多个叠句幻想元军如虹士气和骄人战绩,那四个蒙古骑士是鞑靼千户哈马贝、契丹人罗英、女真人白香大与汉人宋大西,各有不同的性格其中罗英与众不同,然来自契丹,但故乡却在长城的那边,因此他有着“八分半的刚毅,一分半的愁”,并且“胸怀是和太阳一样光明,好勇斗狼夹进了一点忧郁的心情,虽然如此,这四个骑士在战场上却是“四把刀儿一条心”,是忠诚勇猛的军人典范。相比之下,河对岸的计掖甫城則自上而下一片死气,第四章“倾倒了众城之母”,慕尼玛爱上罗英,海中人的衮歌,再次到计掖甫城权写彼得依如何在战争中死去。第五章至第七章述华兰地娜沦为白奴后,为复仇帮蒙古军队设计诱捕倒戈的罗英,令黄族人自相残杀直到被东征的十字军消灭。(引文参见黄震遐《黄人之血》《前锋月刊》1931年第7期)《黄人之血》的矛盾面目仍然值得再思考。这一方面和诗剧不小的篇幅容量以及黄震遐恣肆不羁的叙事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现代中国典型的“民族进步史观”、民族汄同的复杂体验紧密联系。本文将从诗剧文体结构的细读出发,指出《黄人之血》在民族情感体验上的双重参照系、征服主题上的相对意识和主体真实的整体性。《黄人之血》在历史重构中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的个体体验,透露作者在血缘、种族和文化认同上的自我优越感并暗示汉主体文明无法恢复的民族身份危机,更隐约勾勒出一个具有游牧色彩的种族乌托邦远景。
评:“帖尼博耳河畔”吹散了的风,“沙漠之魂”看过去的光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