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孙福熙散文选集》(4189)
(2017-08-09 10:42:32)
标签:
文学现代散文孙福熙 |
分类: 读书笔记 |
按语中的“绍虞兄颇以他的写法为然”,说的是郭绍虞很赞赏孙福熙,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的审美追求,运用图画中的构图、调色、光线的技巧去写文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旅行途中,作者写海洋、风浪、飞鱼、白鸥,写日出日落和五彩的云霞,然而写得最多的还是人。所到之处,孙福熙都仔细观察各地的商店、菜场、书肆、街道、公园,以及各种肤色的商人、工人、车夫、平民,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处境和命运深表关注。他早期的文艺思想与人生派的艺术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风光美与人情美相交织,恬静愉悦,暖风扑人,是《山野掇拾》的艺术特色之一。作者意兴盎然地描述了摘颗颗红,采香菌子,坐自动车,上市集,参加收割,闲谈聊天等情景,又笔下带感情地描写了温和善良的犘夫人,热情好客的犚夫人,活泼天真的小姑娘狆狀犻犾犻狆犻狀犲,沉默多思的犘君等人物。在美丽的风光中生活着这些美好的人物,他她们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新天地,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在《找寻画景》一段中,当寻景不着而遇雨时,,作者既描写了不期而遇的雨景,又写了雨中小姑娘的可爱。当雨丝追赶似的直奔下来,顷刻间占领了全地面时作者和小姑娘却各在雨伞之下,在恐怖困苦丛中,含蓄着勇敢而和乐的心。那小姑娘,从大伞之下,屡次转过头望着作者,说啊,你全湿了。一会儿又举起小手,两粒小石子与手上的泥沙被雨水洗涤干净了,又说我们当初找水不着,现在自然的给我们洗涤了。在这里,雨景和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是相映成趣的。
散文集《山野掇拾》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写景新鲜活泼,富有诗情画意。作者写景,不是静止地作呆板的描绘,而是从变化中传达出物景的韵致,不是客观地作冷静的描绘,而是将画家独具的细腻的感情注入笔下的景物之中。从平常景物中敏觉到其不平常的奇色妙处,将平常的物景描绘得活灵活现,这是作者作为画家兼散文家的独到之处。妙笔生花巧夺天工等词用来形容孙福熙的景物描写,并不为过。如《扣动心弦深处》一段,是这样写景的
曲折起伏的山径,夹在岩壁间,从十分静寂中表示严肃。太阳从左边的岩顶上透射而下,使岩石,矮树,山径以及千万隙间的苔藓,都融成一气;但一样的照临,各样的吸收,各不其所有的高下、曲直、远近、精粗、新旧、浅满、清浊、刚柔、肥瘦、冷暖、动静、敏顽与哀乐等等的本色——这是画家所当知道的,因为他们本身原来各是画家呢。被美景所吸引来的游人的步声,自远而近,扣动心弦深处;倘若听这音乐的人是真的美术家,他的纸上当已留着这真乐谱与歌曲了。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还有景物以外的“韵味”。景物总是有限的,而“韵味”却可以使人进一步去体会和想像,作无限的延伸。其描写景物的妙处,就在这里。
《野花香醉后》一段的写景,韵味就更足些。开篇奇兀非凡,如大雪的朦胧重雾,在拉开窗帘的一瞬间突然出现。接着,作者醉了酒似的,像鸟一样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再接着是重雾中新鲜美丽的奇景,最后,作者又像醉了酒似的,追云雾到山崖,独醉在连幻想中都未曾有过的香甜乡中,半天功夫画了四幅画。这重雾中的韵味不仅在起承转合上,不仅在醉了酒似的为自然所拨动的感情中,还在于那写景的奇文妙笔中。作者笔下的景物被赋予了人格,显得那么活
这则富有阴柔之美的文字,就是一幅飘逸潇洒的小镇风景画。
孙福熙在谈到《山野掇拾》时说:我本想尽量掇拾山野风味的,不知不觉的掇拾了许多掇拾者自己。作者在写这个村庄的风物和人情之美的同时,暗暗地巧妙地告诉我们他的哲学、他的人生哲学不但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分析的描写含有伦理的美处处显示了他的机智(朱自清《你我山野掇拾》)。
让我们来欣赏《你在中国也常常有这样的游逛高山的吗》中的一段吧。
再往远处,便是山顶的他边了,我们立在危崖边,女子都牵住男子的衣角,怕男子掉下,岩石去。而她们自己都脚踏实地的立在离岩岸很远之处。她们自幼至今,听到无数的从岩石上掉死或由别的危险而死的消息,她们都记着,不如男子的健忘,所以她们不敢冒险或者她们也知道这并不是如此危险,然而冒险而得成功,总不如谨慎而不致失败之有把握,所以她们不愿冒险。她们的不敢冒险与不愿冒险都是她们的长处,这是跟了她们的短处怯懦相并发生的。她们并不禁阻男子的走近岩边眺望,却牵住男子的衣角以防危险,既不以自己的范型强制他人,也不因他们而盲目牺牲自己,这就是我所常见的女性之美。我曾闻有一中国男子引其夫人上电气升降机,毫不告以升降机的性质及机骤升,女子惊惧,男子便从容的说:你平日不肯服从我,今天给你吃点苦。我倘以此为男性的代表与女性比较,男女性相差何等的远呵。倘男子因女子牵他的衣角而恼怒,这是他只有自己而没有他人,倘因女子怕他掉下去而从此不敢冒险了,这是只有他人而没有自己。多数男子常有这两种短处之一。但男子之有短处,也因女子的同样的短处而发生影响。例如女子以自己的怯懦母强,其子妻强,其夫服从,倘男子胜,则养成男子的只有自己而没有他人,女子强,则养成男子的只有他人而没有自己。我不希望只有男性或只有女性的社会。
明明是入山中游逛,却在描写峻削的岩石及青色的远山时,插入女性之美,并由此引伸出了人生的哲理。这些人生的哲理,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智慧的花絮。在《山野掇拾》中,叙事、写景、抒情是画,说理也是画。孙福熙的人生的哲理既精严圆密、又通达、调和,恰到好处地交融在事中情中景中。朱自清在《山野掇拾》中说:这本书的长处,也就在别的话‟这一点上,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你若看过熙嚷的朝露,皱皱的水波,茫茫的冷月,薄薄的女衫,你若吃过上好的皮丝,鲜嫩的毛笋,特制的龙井,你一定懂得我的话。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群中的圣手,他如此推崇《山野掇拾》,可见这本游记的艺术成就之高。
孙福熙的另外两本散文集《大西洋之滨》和《归航》,以及其它一些散文著作,在写法上仍然是随意的片断的,仍然是从动态中写景物或事物中所蕴含的韵致和情致,但文字上都比《山野掇拾》熟练、畅达。
注意细微之事物,且能于细微中见出大处来,是《大西洋之滨》的一个特色。《大西洋之滨》之九云,我爱看海,但也爱看街上的水潭,水潭起微波,在这波纹里,看见渔舟一高一低的颠簸,几个男子张网牵帆或转舵,就是在家操手怅望着的妇女们的父亲丈夫或儿子。作者善于冥想,居然从水潭中见出海洋来了。《大西洋之滨》之十八云:忽然动我的注意的是码头柱子上的黑点,我明白,这一定是书上所见的藤壶,一种动物的群体了。走近去,果然几百几百的小孔如蜂窠的挨挤着,每个孔中有细小的肉是微露在孔外。我设想它们中或者有时也有一个伸出它的脚踢邻居一下,或者有时也有一个说出一大篇大道理,要将某个挤出这个群。写的是藤壶,想象的却是万类竞争的景象。人们常常将于细微中见出大处的文学精品喻为书斋中的盆景石山。盆景石山虽小,人们从中却能领略到山林池涧之趣。《大西洋之滨》中的一束束盆景石山,不仅使我们看到大西洋海滨的风光,以及当地的风俗人情,也能看到作者的放国之思和爱国之情。
《归航》中的《地中海上的日出》和《红海上的一幕》,写日出和日暮之景,堪称妙绝。《地中海上的日出》,从天、云和岛上的颜色入笔,对太阳出来的景色,加以渲染烘托: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天色巳很亮,愈近水涯愈是红色。衬在天上的云是深紫的愈高愈是粉青的而愈淡。岛是紫褐色的,愈近船身者愈绿愈浓。写太阳将起之时,云、岛和水的颜色就大变了,近水的云片下各呈红色的线条,重叠刻画,钩出无数层次。从最远的小岛起,渐近渐差,都如用红水洗刷了一笔,而映出这群岛的海水也由蓝转红,如浊血经肺变为鲜血而又可送到心脏去了。写太阳出来时,则主要从云与光上运墨了水上的云块每片都由金线围绕,在较远之处闪着整块的火花,这当是在比太阳更远之处的云了。当我顺下眼光,看见自己的鼻梁上的红色的时候,知道太阳已出来了。太阳出来之后,再写改变了光色和天色,太阳出了水面,日球渐渐的缩小,光影也渐渐的淡薄最动人的是远处云块,缺处淡铜绿色的天。从天、云、岛、水的颜色和光的变化上间接写日出,新鲜而别致,特别是辨色力的细微、感受的敏觉度和描绘的井然层次,无不令人叹绝。
《红海上的一幕》写日落的情景更加跌宕起伏。先写太阳骤然躲入一块紫云的后面,顿时使海面失色,立即又转为幽暗,彩云惊惧,屏足不敢喘息。但太阳捉迷藏似的却又出来了,于是金线万条,透射云际,使人领受最后的恩惠而这藏匿是欲缓和人们在它去后的相思的。接着作者跟随着自己的背影,窥见了紫帏后那启幕轻步而上的圆月,看到了月与日正在船的左右的奇观,暗暮之将至。最后写日尽的美丽景象:水面上的一点日影渐与太阳的圆球相接而结合,迎之而去了,太阳不想留恋,谁也不能挽留写日落偏偏来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写落日又偏偏对照着写圆月。笔起波澜,奇丽变幻,日落日升,摇曳多姿。
与《赴法途中漫画》、《山野掇拾》、《大西洋之滨》相比,《归航》更显得清淡面流利是经过更加认真细磨细琢写成的漫画,简短多趣,充满了诗意。请看作者笔下的海港:
海港一角,绿水盈盈,谁都会相信,这是造物者画青山时的笔池,太阳夹在彩霞间,映入水中,乘着微波荡漾,一度起伏,一度闪烁。水鸥上下,照见水中的自己,与游鱼结队浮沉。男女三五,驾轻舟,任风飘荡歌声远近,随音乐而抑扬。飞鸟游鱼围绕船边,似乎欲更听清船中的歌乐,果子糕饼从船中掷出,分给水中与空中的鱼鸟。以食物给人原不是有礼的,然而分自己所爱的东西为馈赠,显出伟大的同情,我沉醉在这互爱与和平的地上天国中了(《海港一角》)。
五时,窗中微有白光,起来整理后即往舱上。青紫的岸上,满是高大的椰树,在茂密的椰树的缺刻后,衬着朱红的天,太阳就要起来了。晨风渗入皮肤,比什么滋养品都有效力绿波荡漾,与风为应,透达心窝。水鸥知道爱惜清晨,大早就相随飞舞,画出爱的神髓。(《谒佛》)。
作者笔下的一切都是灵动的,飞腾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细腻婉转的情韵,如诗如画的美缘于天禀,缘于精细。就是在颠簸动荡得万分可怕的海轮上,他也总是按时起床,泥醉似的摆来摆去,一步攀东,一步攀西地跑到舱面上去,留心观赏新奇的景象与新奇的事物(《帆船》)。他回忆说:一九二五年一月,我从法国回来,与仲鸣兄夫妇同行。这一月余的同船中,每逢晨曦夜月,我们共同赞叹,各埠衣冠文物,我们又共同批评,我们觉得这放行生活的丰富,使我们希望永远在此船上(《朱古力的滋味序曾仲鸣的〈东归随笔〉》)。正是经过了精细的观察,作者捕捉住了景物的美点和他人的美点。
在《归航》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细磨细琢的艺术中的红海、地中海、印度洋、中国海乃至沿途各民族的风情,也可以观赏到作者细磨细琢后的许多精微的哲理:
穿了破棉袄立在狐皮者的旁边而不羞者是清高(《海港一角》)、许多事的不成功是出于要求者自己的斫伐的(《求画》)、认世界为热闹的人容易感到寂寞或悲哀(《旅途中》)、恋爱真如酒,一触口唇就沉醉(《青年的恋爱》)。这些精微的哲理中涵含着咀嚼不尽的情思。
北京是孙福熙最向往的地方。他在北京大学工作和学习时,北京洋溢着焕发进取、无忌无畏的精神,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激励人们奋进。在北京大学中我望见学问的门墙,而扩大我的道德者,是这庄严宽大的北京城(《北京乎》)。参观故宫博物馆后,我于斜阳中深深的刻下旧与新的长流的观念,使我更加知道我们所以留下事业的真意义(《别爱的北京》)。他爱慕北京的崇高与宽博。他在北京的一种新生命的风的吹熏下,怀抱着要从先进的民族里注射新的生命的血液来充实自己的民族、挽救自己民族的宏远大志,在风起云涌的留学热潮中,离开了极盛时代的北京。旅法四年,也是他思念北京的四年。他回忆说离别以后,我曾屡登阿尔卑斯高山,我曾荡漾在浩瀚的印度洋中,固然,不能懂得它们的好处,但阿尔卑斯山的崇高与印度洋之广大远过于北京城,这是无疑的。然而我不能因它们面减少对于北京城的崇高与广大的爱慕(《北京乎》)。从法国回来后,作者禁不住对北京的相思,怀着一颗纯洁和活泼的心,从绍兴跑到北京,满腔热爱地来重温旧梦。
不幸的是,北京巳非五年前离别时的北京了(《别爱的北京》)。留给他的只是空虚的恶的印象。作者的内心很哀伤,但他倔强,坚信自己的健全,癖爱自己的世界。他要和青年朋友一起自造光明,自寻路径。不仅要使自己成为坚强的新中国的柱石,还要培养后来者的发荣滋长,《青年淘中的几句话》。于是,他写他敬仰的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收的大量,写园艺学家李驹对于庭园的丰富的知识。写极为纯朴的艺术家林风眠,写奋勇精进的女画家方君璧女士,希望我们新青年从他们身上学到长处,受到鼓励。作者刻刻竭力勉励从阔大处落墨,然而爱好细微的性质总像不可改易的了。在滞留北京的八个月中,他写了篇散文,汇集成《北京乎》一书,这是孙福熙的第四本散文集。在《北京乎》中,他写得最多的还是春夏时候在微风中摇曳的绿荫与红日、日光的柔抚、春雪的洁白、春风里游弋的风筝、晴空中翻飞的鸽群,以及园林和花草,作者从自然界的一枝一叶、一鳞一爪中细磨细琢地发掘美和善,从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中揭示出美好的情味。应朱自清的邀请,作者到清华园赏菊,静下心来体察菊花的庄严与和蔼。清华园的菊花秀丽多姿,有夕阳楼、快雪时晴、碧窗纱、银红龙须、晓霞捧日、紫虬龙、棕榈拂尘、银莲、小鹅、趵突喷玉。作者心花怒放了,他实现了画中国花的梦想。我第一张画的是春水绿波,洁白的花朵浮在翠绿的叶上,这已够妩媚的了,还有细管的花瓣抱蕉黄的花心而射向四周,管的下端放开,其轻柔起伏有如水波的荡漾。
我不怕亵渎它而在它面前来说尘埃,无论怎样巨细的秽物沾在它的上面,决不能害它的洁白,因为它有它的本性,不必矜夸而人自然的仰慕它,所以也决不以外物之污浊而害真。
《清华园之菊》是他散文作品中最深刻的篇章。这篇散文从观菊、画菊写到种菊之人和种菊之法,再写到画菊谱的父女两人。观察精细,体会深刻,笔墨洒脱,寓理于事。这篇文章,采用层层剥笋的写法,将经过一番物、人、事的领略而有所彻悟的人生哲理一一托出做人廿七年了,以前知道有这许多菊花,知道这许多菊花的性情吗?我知道还有更多的事物为我所不知道的就是关于菊花的也千倍万倍的多着我想耐心而且尽力去考究。宰平先生于讲起古琴时说北京专门家之多,可惜他们不说,没有方法知道他们。真的我们在富有的人海中感着寂寞感着干燥可惜我们不知道愿意陪伴我们给我们滋润的人。
我肯定人间多着知识懂得生活的人,不只是种菊一事。
不难看出,那时的孙福熙是一位充满了才华和朝气的青年。他的二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些优美作品,而且还为散文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一是观察细致,能分辨出色、光、形、态等极其细微的差别,一是体会深刻,能够透过事物的外象,发觉其内在的意蕴和情致。
他与鲁迅有许多往来,与其兄孙伏园不时到鲁迅家做客,他致鲁迅的书信有封,鲁迅的回信有封,彼此还互相寄赠书画及其他礼品。在鲁迅的帮助下,孙福熙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散文集《山野掇拾》、《大西洋之滨》、《北京乎》、中篇小说《春城》等著作,均经鲁迅校勘审定。鲁迅不仅对孙福熙的文学作品多以褒奖和鼓励,对其绘画艺术也颇为欣赏。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译作《小约翰》和《思想人物山水》,都请孙福熙设计封面,除《朝花夕拾》当时因孙福熙有病另托陶元庆所作外,其他三种都出自孙福熙之手。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孙福熙辜负了鲁迅的期望,成了幽默大家(方慧珍语)。友人曙天为他画了一幅这样的肖像:他,孙福熙好像一个弥勒佛,赤足时又好像一个现代的刘海,那些蜷曲的长发是最美丽,陈抱一先生说要给他塑一个石膏像,也就为了他有些像巴尔扎克,他的长发有些像巴尔扎克的长发。我常想,假如一个人正在盛怒,或是正要凶狠的打人,只要孙先生那种温和静默的态度摆在他面前,立刻会使行凶的人放下他的棍子,立刻会使他的万丈火焰消灭得干净。
三十年代,孙福熙出过二种散文集:一是与曾仲鸣、孙伏园合著的《三湖游记》,二是《庐山避暑》,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散文、杂文、小说、剧本、译文、诗散落在报刊上。他的散文渐趋凝重,虽不及少年时的疏宕散漫,但仍不乏天真坦白的谈笑。长篇游记《普陀海浴》和《庐山避暑》堪称美文,《安纳西湖》、《三湖游记》尽管缺少游记的风味,很像一篇小说,不及《山野掇拾》等描写乡村风光的游记亲切、自然,但不失为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人生哲理的好文章,请看夕阳下的安纳西湖:
这时的夕阳正好,云后射出辐轴的光线,大小云片如海上渔舟,在此金液炫煌的大海中倘佯。其色彩之丰富匀和极天然的能事了。紫绿的山岭衬在前景,使这幻梦的天空更显得铤铤溏溏。有如浓色的粉袋,在此山间振拍,无处不现松软蒸腾之感,而随处分其绿褐红紫的层次,这又是天工夺画工的能事了。这样一幕一幕的变换景色,一刻不停地产出瑰丽的情调,非笔墨所能尽致,而画家顺次的采纳胸中,供给他美满的宝藏。
在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群中,孙福熙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解放前,他被人们誉为现代青年文艺作家中的神童、青年文艺队伍中一位战术高明的少将,文艺花园中一位聪明玲珑的园丁和天赋特厚的天才作家。苏雪林曾引用姚鼐《复鲁洁非书》中论述飘逸、高远、淡蕴藉的一段文字,赞美孙福熙的散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飘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