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破万卷(4182)《山野拾掇》

(2017-08-05 13:02:03)
标签:

文学

现代

散文

孙福熙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破万卷4182·《山野拾掇》

《山野拾掇》,现代游记集。孙福熙著。新潮社19252月初版,列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19272月改由北新书局再版。

孙福熙(1898—1962),现代作家。字春苔,曾用笔名丁一、寿明斋,今绍兴市区人,现代散文家、美术家。1912年小学毕业,考入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绍兴敬敷小学任教。1916年至1917年在师范学校和师范附小任教。1919年经鲁迅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并在北大文史哲各系选课旁听,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次年由蔡元培推荐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里昂大学任秘书,后考入法国美术专科学校学绘画及雕塑。这期间结识了周恩来、陈毅、何长工等人,并与鲁迅书信往来密切,在鲁迅帮助下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25年因母病回国, 与其兄孙伏园在北京编辑《京报》副刊。1928年后,历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稽山中学代校长、昆明友仁难童学校校长、东方语言专科学校教务主任、侨务通讯杂志编辑等。期间曾于1930年再渡赴法,入巴黎大学选学文学和艺术理论,曾为鲁迅的《野草》等著作绘制过封面和插图。抗战时期还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创作和展出大批抗日宣传画,并在杭州创办孑民美术学院1948年任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主席、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北京编译社高级编辑等职。文艺作品有散文集《山野掇拾》、《归航》、《大西洋之滨》、《三湖游记》、《早看西京》,杂文集《北京乎》,小说集《春城》,翻译集《越南民间故事》等。早期散文作品清新婉约,细腻生动,善以旅行材料为素材,构勒出丰富多采的风俗和民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困苦寄予同情。其中《夏天的生活》、《红海的一幕》、《清华园之菊》脍炙人口,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收入《古今名文八百篇》。其杂文深受鲁迅影响,含蓄而深刻。后期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游记、杂文、小品、回忆鲁迅的纪念文章以及翻译介绍西欧美学理论和美术作品等。还翻译了《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创作了长篇小说《赤子》和《书仙传》 (未出版)

《山野掇拾》封面的彩画《扣动心弦深处》是作者自作的。全书82节,各缀小题,在192210月至19247月的《晨报副刊》上连载过,结集时写了序和跋。作者于1921年留学法国,次年720日离开里昂下乡旅行,到乡村写生,本书就是此次旅居生涯的收获之一。此书记录作者于1922年暑期离开里昂下乡旅行,到Savoie小住作画的生活片断,分成82节,随见随画,随见随记。从乘车出发、观沿途风景起笔,到寓居法国友人家受到亲切友好款待,以及在这小村中的生活情景、见闻感受、作画经过等等,无不一一细述,娓娓道来。作者说:我本想尽量掇拾山野风味的,不知不觉的掇拾了许多掇拾者自己。故在写景记事之时,不觉融入自我,随处抒情议论,发表自己对人生世事的见解,甚至作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如写彼时这异国村庄纯朴幽静的氛围,村人温厚、乐天、勤劳、好客的习性,不由首肯其自给自足、尽心尽力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态度。既感叹在这物质文明国中,也有世外桃源式的山村,也有赞美世外桃源的人,又为所遇见的个别欺诈行为而忧虑。同时,亦在对景物人事的记叙描绘中剖示自己细磨细琢的个性及由来;在记叙自己勤奋作画经过时表现画家独具的眼光和独到的感受,即从平常景事中觉出其非常之美妙,于人们忽略的地方予以加倍的描写。故被赞曰:他的文字几乎全是画,……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 (朱自清《山野掇拾》)

他既写自然风物之美,又写村民人情之美,还着重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所以在《我为什么有这个记述》里,他自白:我本想尽量掇拾山野风味的,不知不觉的掇拾了许多掇拾者自己。他是个画家,观察细致敏锐,描绘精细传神。本书出版后,受到文坛的注目。朱自清于19256月作书评《山野掇拾》发表在《我们的六月》上,称道他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并对其细磨细琢的功夫备加赞赏。

《山野掇拾》是孙福熙的代表作。文章以与朋友拉家常的方式,叙述了《山野掇拾》发表的缘由:闻到野花香,不禁思念故人想与故人共赏之。接着作者点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我本想尽量掇拾山野风味的,不知不觉的掇拾了许多掇拾者自己。言简意赅,别开生面。一般后记” (或称”)在于补充说明中未说及或说得不充分的地方。而本文作为后记写的都不是这些,而是叙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那就是文艺家尽力的到民间去,寻求人类的大生命分配于各人的式样而记述其异同。这一句是全篇意蕴的凝聚点,下面所有文字皆由此而生发开来。讲到民间,不禁又想起我在民间的乐趣。承上启下,引出作者在民间的乐趣的生动记述。作者通过向群众学割葡萄场景的生动描述,表现出文艺家应该到民间去拜群众为师,才能获得创作乐趣的思想。作者写本篇《后记》是在1923年,作者在当时条件下已经认识到文艺家尽力的到民间去的重要性是十分难得的,体现了20年代进步的文艺思潮。

《后记》在用大部分篇幅具体描述他在民间的乐趣后,接着把这种感受加以升华,他说:未曾到民间去的人只知农人之食粗糙,不知他也闻稻花香,也有唱惯农村乐的人拿起锄耙才知歌中缺少一句手臂痛。我希望各人能够尽量的理会他人的苦乐,——或苦中之乐,或乐中之苦。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即只有到民间去,才能了解农民的苦乐,才不至于歧视农民。免得眼睛生在额上的鄙夷他人,或胁肩谄笑的阿谀他人。表现了作者尊重劳动大众,甘拜劳苦大众为师的宝贵品格。

《后记》语言亲切, 自然流畅,作者采用与读者林间散步灯下谈心的方式抒写,给人一种亲切、朴实、真挚的感觉。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和谐亲切的氛围里,接着作者生动地记述他在民间的乐趣,又好像作者在与挚友讲前不久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津津乐道,使读者分享到作者的快乐。文章语言另一特点是熔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叙述故事,文笔生动、传神;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是著名的画家,往往用画家的眼光写景,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一幅令人遐想的优美画面。如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春景,使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评:随见随画随见记,沿途风景观起笔。娓娓道来谈感受,抒情议论见解异。

    纯朴幽静异国景,世外桃源赞美诗。文中有画画中诗,诗中还有哲学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