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憎恨》(4073)
《憎恨》,现代短篇小说集。端木蕻良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37年6月初版,列入“文学丛刊”。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新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初吻>(4067)》。
《憎恨》内收《鴜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粮米粥》、《遥远的风砂》、《万岁钱》、《雪夜》、《吞蛇儿》、《浑河的急流》、《乡愁》、《憎恨》、《被撞破了的脸孔》等短篇小说10篇,《后记》1篇。本集作品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充满苦难、罪恶和仇恨的社会现实,有的直接谴责日伪政权对东北人民的欺压、蹂躏,有的旨在揭露某些所谓的“爱”的虚伪本质,有的着重表现被恶劣的社会环境扭曲了心灵的人物的可悲命运。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鴜鹭湖的忧郁》和《憎恨》两篇。
《憎恨》通过描写一桩“人命不救救狗命”的故事,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本集作品的共同主题。小说开篇就表现出两大阶级贫富悬殊的尖锐矛盾,周边的土地山林都为横行一方的地主孙大绝后所有,而孤苦的老人老朱全,与一只唤作“老虎”的壮狗相依为命,唯一的财产是一座遮雨避寒的小破屋,及积一秋之功攒下的一屋柴草。“老虎”因为咬过地主孙大绝后,险被处死,后被佃户们用一只别的狗顶替,才幸存下来。青年农民圆子只因砍了孙家的两根小杨树,就被送到城里罚了三个月苦工。被罚期满的圆子刚回来,随老朱全回家用“老虎”捕的野鸡下酒,可孙家霸道的“管账”要强占这座小屋同勾引来的女人鬼混,蛮横地把老朱全逐出门去,而令圆子为其烧起柴草温炕。圆子边烧炕边回想起孙家造成他家破人亡的件件血泪事实,“积压了多少时日的深郁的仇恨,突突的也都随着火焰上升了,燃起了!”待一对狗男女睡熟,便点燃了窗下的干柴,“一腔的憎恨,因过久的时日而结成了化石的憎恨,都在圆子的胸腔里吐出,在火苗上开了崭新的花朵。”但他忘记了“老虎”却被烧在里面了,老朱全悲痛欲绝,惨呼着“老虎!我的老虎!”圆子又奋不顾身的钻入火海将“老虎”救出。赶来扑火的贫苦农民此时兴奋不已,没人救火,这时专会拍孙家马屁的大佃户周德发,跑来抱怨“人命不救救狗命!”“老虎”得到主人暗示,驽马似的向他扑去。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对憎恨情感的表达却几乎达到了极致,这把火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变成了“群体”惩办行动,人们“有生以来没有过的痛快,”“异口同音”喊着“好火”,却没人去救火,使这一行动转化为了群体行动,显示出一种同仇敌忾的默契。在《憎恨》这篇小说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蕴藏在广大民众心中的憎恨情绪上升到极致,如运行在地下的巨火,幻化为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焰的激情的宣泄。作者在《后记》中说,本集作品所以取名《憎恨》,在于它们旨在表现社会的不平和罪恶,“憎恨那些可憎的”,并以此来揭穿那些为陈腐的伦理观念所标榜的“爱”的虚伪性。在穷人的眼里,地主阶级的命连狗也不如,农民对地主的憎恨,溢于言表。
《鴜鹭湖的忧郁》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厚。以沉郁、哀婉的格调、含蓄蕴藉的笔法写出日寇铁蹄下东北人民无法生活的苦难和青年中蕴藏着的反抗情绪。一个中秋之夜,浑黄、迷蒙的月光下,12岁的玛瑙和16岁的来宝为地主看守着豆地。他们在睡梦中被偷割豆子的声音惊醒,来宝挥拳打了下去,不意发现被打的竟是玛瑙驼背衰老的父亲。当玛瑙第二次被惊醒时,却发现是一个小女孩在偷割豆子,原来她的母亲已用身体同来宝交换……于是,玛瑙毫不犹豫地帮着她割了起来。作品发表后,周立波发表评论说,这篇作品“是对‘人民三千万’无苦无忧的‘满洲国’国歌的有力驳斥。这是非常深刻和有力的国防文学的作品。”
《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写的是“九一八”国耻五周年时,“爷爷”想起在北大营炮声中死去的儿子,以不吃饭来表示祭念的故事,表达了作家对日寇暴行的声讨,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谴责,对年轻一代肩负抗日重任的期望。通过两个幼稚儿童的天真的疑问,抒发了东北人民的亡国之痛,以及他们对日寇的强烈仇恨。这些作品感情强烈真切,构思新颖,它展现了广大沉郁的原野,和东北人民坚强不屈的品格。
《浑河的急流》发表于“七七”事变前的几个月,在那种谈反满有罪、言抗日坐牢的恐怖条件下,这篇作品却旗帜鲜明地反映了浑河两岸人民反满抗日的斗争,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民族英雄的品格。小说以日伪逼迫猎户交纳五色狐皮捐,猎户们无法完成而集合起来进行武装反抗的中心情节展开。小说中的主人公水芹子,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她是至死不降清的金圣叹的后裔,她说:“我们的祖宗有志气。清朝时我们的祖宗不投降,现在清朝不是又来了吗?我们还是不投降……”而且,她的善于抛刀的男朋友金声,将刀一把把地抛在一棵树上,先是抛成“小口木”字样,然后又一齐抛出三把,在口里加一点,在木上加一杠……这种极为机警地刀劈小日本的惊人之笔,是作家对异族侵略者仇恨的高度集中的表现。
作者在集子的序文中说:“相信憎恨是战斗的火源,战斗是爱的澄清,爱的创造。相信没有憎的爱是罪恶的姑息。相信第一个将火盗给人间的大勇者,是神的憎恨者。”作者正是以无比憎恨的心情,描写了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悲惨生活。《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鸶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浑河的急流》等使得他蜚声文坛。《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是由鲁迅先生介绍发表在《作家》上的;另两篇是由茅盾、郑振铎先生支持发表在《文学》上。
评:孙大绝后恶横行,圆子砍树罚苦工。
管账占屋勾女人,而令圆子烧炕烘。
家破人亡血泪事,憎恨怒火心中腾。
“人命不救救狗命!”熊熊燃烧烈焰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