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乡下》(3533)
(2016-09-05 07:02:27)
标签:
文学现代小说鲁彦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破万卷·《乡下》(3533)
《乡下》,现代中篇小说。鲁彦著。上海文学出版社1936年7月初版,列入“小型文库丛书”。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span>秋夜>(3523)》。
《乡下》以30年代为背景,记叙了陈家村做工的阿毛,经商的阿利和种田的三品,3人患难与共、亲如兄弟的关系及其在乡长、乡公所书记和恶霸相互勾结和欺压下,一个个悲苦地死去的结局。阿毛靠划船摆渡谋生,人祸天灾接连不断地同他作对。乡长派恶棍阿坤限阿毛三天内交出掏河捐。阿毛被逼得走投无路,赌气劈船,却被诬告为“持斧行凶”,被抓进县衙,判3年徒刑;凡事主张忍让的三品,也被诬告为“帮同行凶”,受了6个月的冤狱痛苦。阿毛入狱后,他的儿子阿林成了孤儿,阿利收养了他,设法将船赎回,并借钱把船修好,收起了自己的生意摊,带领阿林驶船,不幸又遇时疫,阿利病死。三品出狱后,代替阿利驶船。地方当局又借口要修公路,挖了三品的祖坟,拆了他的住房,三品含愤而死。阿毛出狱后,记忆模糊,精神失常。他为了复仇,拿着斧头向水砍去,不幸身亡。周立波在《鲁彦选集·序》中指出:“他看透了旧社会的不合理,目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下的贫苦人民所受的恐怖与灾难”。《乡下》是鲁彦走向创作高峰的过渡作品。在艺术上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注重细腻地刻画生活场景,真切地剖析人物的心理。
小说选择不幸的乡民阿毛、三品、阿利,通过他们在苦难中的挣扎和反抗,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给下层人民造成的灾难,从而唤醒人们奋起反抗。小说的主线就是乡民与乡绅尖锐的阶级矛盾:乡民“穷死”,乡绅“阔死”。在陈家村,乡长强生有如皇帝,对乡民极尽盘剥之毒辣手段,根本不顾乡民的死活。种地的三品本来是个温顺的人,但当各种税收与灾难临到他头上时,也做出了“临死前倘不是不会行动,一定崛起来杀人放火”的选择。小说还有一条副线,便是华人与洋人的民族矛盾。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帝国主义“工业文明”给中国乡村各行各业造成的灾难。经商的阿利,由于洋布冲击土布,银根一年比一年紧,捐税一年比一年多,买卖一年比一年少,致使他的布店变成杂货店,杂货店变成摊床,最后闭店停业,卖地还债,落得个靠三品与阿毛救济度日的境地。阿毛、三品、阿利在乡绅和洋人的压迫下,建立了患难与共的感情,互相帮助,互相救济,他们的这种关系,当然还没达到工农联盟的性质,但已显示了这种关系在今后战斗中潜在的力量。作为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角的阿毛,是个做工的,在二十几岁的时候,靠力气挑担抬轿;通了火车之后,挑抬的买卖做不成了,只好寻求划船一事,可汽车通了之后,划船生意又做不下去了,父子两人连吃的都没有。但是,在阿毛的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复仇意识,不管是在掏河捐的事件中,还是在被扔进监狱之后,他都没有忘记在苦难中挣扎。然而,他找不到一条可行的解放自身及他人的道路,而是采取了一把斧头打天下的农民式的莽撞行为,这就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结局。在1936年前后文坛比较忽视阶级斗争的情况下,《乡下》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陈家村为背景,从侧面反映民族矛盾的同时,又正面描写了乡民与乡绅之间尖锐的阶级对立,全篇跃动着农民反抗的怒火和复仇的欲望,这样的描写,在当时还不多见。可以说,《乡下》弥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在1936年前后小说创作题材开拓方面的不足,它以反映阶级斗争的真实性和残酷性为己任,无论是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是在鲁彦的创作中,都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乡下》还是鲁彦小说走向创作高峰的过渡性作品,《野火》便是《乡下》在各方面的延续和发展。
评:阿毛阿利和三品,患难与共兄弟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