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洋泾浜奇侠》(2953)
(2015-11-14 09:09:39)
标签:
文学现代小说张天翼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破万卷·《洋泾浜奇侠》(2953)
《洋泾浜奇侠》,现代长篇小说。张天翼著。上海新钟书局1936年4月初版。列为“新钟创作丛刊”第一辑第二册。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span>华威先生>(2935)》。
《洋泾浜奇侠》塑造了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史兆昌的形象。史兆昌嗜读武侠小说,又是道家武术的忠实信徒,整天幻想着当一个侠客,并找一个像十三妹一样的女侠客,一起去打败日本人,救国立功。他随父亲从北平到了上海以后,经人介绍,做了“太极真人”的徒弟。他对师傅超人的法术深信不疑,捐了四千元钱,作为建昆仑山炼丹台的费用;同时,他还结识了演“救国女侠”的歌女何曼丽,也捐了一笔钱,给何所在的摩登歌舞团。但何曼丽只是骗他的钱而已,他们的“恋爱”也告吹。他路见一个卖艺的姑娘,认为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十三妹”,结果被她父亲吆喝开了。“八·一三”沪战开始,他发疯似的冲到街上,一面念着符咒,一面挥舞宝剑,口含仙丹(实是硬糖),头上飞机在扔炸弹,他若无其事,终于受伤,被人抬进医院。小说通过这些看来荒唐的描写,意在讽刺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的畸形的社会相。小说成功地运用讽刺笔法,读了令人捧腹;语言运用也十分出色。
这是一部借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讽刺小说。作品以日军大举入侵我国领土为背景,写富家子弟史兆昌的一段传奇生活。史兆昌结识了上海一些商人,组织了一个全国名流绝食救国会。他把十里洋场中“摩登爱剧团”扮演“救国女侠”的戏子何曼丽当作消灭日冠的女英雄,又把江湖骗子拜作精通神术的太极真人。在“一二八”沪战中,他吞服名为“金丹”的硬糖,挥舞半尺小剑,想对抗入侵的敌军,最后葬身于敌人的炮火之中。作品以漫画的形式,讽刺了封建文化和殖民文化,揭露那些借用爱国主义招牌以谋私欲的卑劣行径,颇有切中时弊之处。但全篇人物性格过于单一,笔墨过于油滑,缺乏严肃的历史悲剧感。
小说写中日战争中富户史伯襄老先生一家的生活经历。其长子史兆昌是一个着迷于古代侠客英雄的人,整天幻想着当一名侠客,并希望找到一个十三妹一样的女侠客,一起去打日本人,救国立功。由北京到了上海后,有人给史兆昌介绍了一个叫“太极真人”的作师傅。他还结识了一位“救国女侠”何曼丽小姐。史兆昌向“太极真人”交了几千块钱后,终于学会了一些剑术和平时不易用的咒语。“太极真人”还给他一些吃了能“刀枪不入”的金丹。上海开始打仗了。史兆昌一心等着他两个师兄来辅佐他立功救国。但在隆隆炮声中,他差点被流弹打死。受伤送进医院后,处于昏迷状态的史兆昌还在想着“救国女侠”和十三妹。长篇发表后,有评者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张天翼在《关于批评》一文中也承认“这部书是完全失败的东西:油滑,人物没有处理好,时代背景也没充分把握住”。
王淑明在《现代》1934年5月1日5卷1期指出,张天翼的长篇小说《洋泾浜奇侠》受了赛万提斯《吉诃德先生》的影响,内容与《吉诃德先生》也有相似之处,主人公史兆昌“无疑地就是吉诃德先生的假像”。指出全书存在两大缺点:一、讽刺流于滑稽;二、只是“接近于现实主义”,“没有能够十分深入而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特定的现实,是“现实的浮雕”。相信具有“独有的天才”的作者一定能克服上述缺点,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评:唐吉诃德史兆昌,嗜读武侠道术狂。
救国立功打日本,发疯似的冲街上。
挥舞宝剑口含糖,讽刺畸形社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