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牛天赐传》(2308)
《牛天赐传》,长篇小说,老舍著。1936年3月上海人间书屋初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志第二千三百0一部·<骆驼祥子>》。
《牛天赐传》在老舍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其创作风格日趋成熟的标志。小说以敏锐的洞察力对旧中国市民阶层苟且、软弱、敷衍、调和的市民性格和独特的市民文化作了形象表现和纵深分析,传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时代责任感。整部作品最鲜明的艺术风格是“含泪的幽默”。作者以简净、铺张、俗白、凝炼的文字,
塑造出耐人寻味的典型人物。老舍浓郁的个性化创作风格为我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族化探索开拓了新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牛天赐是一个生而被弃的婴儿,被卖落花生的老胡拾得,送给一个富而无子的商人牛老者收做养子。牛老者是马虎人,
以“碰”着走运而致富;牛太太是精明人, 以官样治家而立威。天赐在他们人生经验的教导下, 由乳养, 而入家塾, 进小学,
一半聪明一半糊涂地随着环境而慢慢转变,
爹、妈、乳娘、四虎子、先生……靠近的各个人他都沾点,认真起来却一无似处。他的无用、随便、任性、官派、敷衍使他成为一个不是“玩艺儿”的人。他莫明奇妙地被学校革除,接着兵荒战乱,
父母相继死去, 财产被人占尽,落得靠从前的佣人四虎子在街头摆水果摊为生, 幸而遇见他昔日的老师王宝斋,救他一把, 带到北平上学,
故事于是暂结于此。
牛宅里的这群人无论是“当家婆”牛太太,还是仆人老刘妈, 生活态度都是灰色的。在他们看来生命不过是混日子, 妥协敷衍当然必不可少,
但也有各自的“混”法:老刘妈是忠实的走狗,她混日子的态度就是贬低同类和迎合主人,
成为“英雄的助手,走狗中的能手”;纪妈以天赐奶妈的身份走进牛宅, 后来因为老刘妈的去世而取代她的地位,
贫穷使她忍心抛下自己的孩子,也因此阴使手段惩罚无辜的天赐,生活使她麻木,敷衍,也总结了一套对付生活的办法;还有四虎子的“忠实”,永远不等听明白了就往外跑,而后再跑回来问,为买一斤白糖,
能来回跑五六趟,不过四虎子是小说中带正面色彩的至少称得上对生活“真实”的人物,所以他能够成为天赐最老也是最好的朋友。至于王老师的对付油滑、米老师的死脑筋、赵老师的迂腐加痞子气……都构成了牛天赐生活的一种市民文化氛围,当然,对他的生命起重大作用甚至操纵他生命的就是牛老者和牛太太。
牛老者是老舍集中塑造的一个代表市民性格和古都文化的人物。他是一个商人,“囤货居奇,压榨穷人”是他性格中自私、贪婪、庸俗的一面。但是老舍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满脸凶气令人讨厌的商人,
他和气、苟且、折中、调和、马虎, 守着传统的道德观念与封建宗法的人伦关系。他自有一套人生哲学观念,
其要义集中表现在对事糊涂,对生活现实, 对人马虎。比如被“官派”牛太太压得很惨,但他不会去跳楼,
也不像《离婚》中老李寻什么“诗意”而自寻痛苦, 就是没儿子这过不去的心病,他也不急。当太太急时,他还得笑:“是呀, 是呀,
我没怨你呀, 俩人的事, 俩人的事。”对生意,他最是歪打正着,对什么也不内行,但永远“碰”得笑口常开;对牛天赐的培养,他也是放任自流,
马虎着混……牛老者这一套折中调和的人生哲学其实并非个人性格,
他实际是特定市民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普遍的市民性格。这种哲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
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在云县这样一个小小的落后封闭的城市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像牛老者这样的商人以及处在同等地位的城市平民,
安于一种“过得去”的生活,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给个人发展的空间很小,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消极心态所致,这使大多同时代的市民形成了普遍的折中、调和、马虎的性格, 对他们来说, 保持稳定的生活状态,
寻求“安全”与“宁静”,才是最重要的生活准则。正如老舍所说,“假若他是条鱼,
他永远不会去抢水,而老在泥上遛着”。牛老者是个和气而乐于助人的人。他对任何人都笑嘻嘻的, 与凡事讲身份、礼数的牛太太相比,
他与老黑一家的友情, 对家教王宝斋的慷慨解囊,
使他在人前人后有着不错的人缘。然而牛老者性格里又融汇着世故圆滑的一面。他明明反感老婆把儿子关在家里,但为了避免战争,
却立即屈服,这就牺牲了天赐的童心童趣。他做生意靠着“做缺了就得勒着,作买卖仗着心狠”, 囤货居奇,
宰割穷人,可以说,市民阶层的善良热心与市民意识中陈旧落后的市侩习气两个矛盾的方面统一于一身, 这种病态的精神现象在小市民中很为普遍,
牛老者成为颇有代表性的市民形象。
与牛老者相比, 牛太太的性格较为单一,
可以总结为“自私”和“强权”。她认为世界是以她为中心的,任何人都要臣服于她的统治,所以在她的王国里只容得下和她马马虎虎过日子的牛老者,
百无一用而且懦弱的天赐, 以及大大小小、不好不坏的狗腿子。她的人生价值观是“做官”, 虽然大字不识几个,
却知道怎样用仆人,讲排场,讲身份,
训练“官样”的儿子。这位有着强权铁腕和野心的女人是老舍笔下为数不多的强势女子形象。
对天赐性格形成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被束缚”。在书中,天赐的手脚被捆仙绳似的一直捆到半岁,这不仅使他的脚成了终身残疾,
成为他终身自卑的开始, 也象征着他一直是在有形无形的束缚中长大成人的。正如书中所说:“牛太太以为非这样不足以养成官样的儿子,
疼爱是疼爱, 管教是管教,规矩是要自幼养好的。娃娃应当躺着,
正如老刘妈应当立着。”天赐觉得“生命便是拘束的积累,会的事儿越多,拘束就越多。他自己要往里长,
外边老有力量钻天觅地的往下按”。从小的时候起, 就不许当着人的面说饿, 不许大声嚷嚷, 不许弄脏衣裳, 看到彩虹不许指,指了烂手指,
不许出门去玩……在天赐成长过程中, 牛太太的权威遏制了他的天真和好奇, 形成了平庸、懦弱性格的基调。但人的本性是渴望被社会承认的,
身体残疾的牛天赐也要寻找自我生存的一片天空, 所以他学会了虚伪、撒谎, 学会了玩弄权术。比如为了得到全校的重视,他偷偷地去裁些小纸,
印上一朵梅的暗号,
然后自编自演了一套有人行刺主任的闹剧,赢得了学校侦探股副主任的名号。他很真诚地渴望被认可,但是他选择了一条邪路。这使得他不仅被学校开除,
也气死了极官派好面子的妈妈。妈妈死了,
没有人再强硬地压制牛天赐了,但是过去十五六年的禁锢就如小树被压上条似的,他的性格已基本定型了:他懦弱而又自卑,这是长期压制反抗失败的必然结果;
但他又骄傲而虚浮, 良好的物质环境,在牛宅这个小小王国里的中心地位使他养成了极强的虚荣心和纨绔子弟气。在这两种矛盾冲突下,
牛天赐总结了一套平庸、调和、折中的生存方式。他的“马虎”与牛老者不同,
牛老者毕竟还在铜板上不马虎,而优越的天赐就是整一个因自己百无一用而不得不马虎混日子的废物。
也许是因为对死去妈妈的缅怀, 牛天赐越来越瞧不起商人父亲,
因身体残疾而极端自卑的他开始追求官派的生活与爱情。他要四虎子有规矩,人来了先叫一声“回事”。他参加了由一群留着辫子、吟诗作画、表面上与事无争而实际上以权钱拉帮结派的人组成的“云社”。这帮人看上的是天赐爸爸的钱,而毫无社会经验的天赐天真地栽进去作他的什么“春雨多情愁渐愁”的诗。此时的天赐愈加走向颓废、空洞,他也不再爱老黑家的“蜜蜂”—一个生活的女人,而追求“我与小姐有一度姻缘”式的诗意爱情。当然,
在爸爸去世,铺子倒闭后,
牛天赐也被踢出了云社,“诗意”爱情也灰飞烟灭。最后,天赐沦落到靠四虎子摆果子摊为生。他瞧不起这个,但又不得不吃这口饭—这就是对天赐这种“清高的废物”的绝好讽刺。他还用“诗意”的方式来做生意。比如:把摊上的果子摆成塔和堆儿,
果子要滚, 就用竹签互相插着,梨上还插上个红樱桃,
以示美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二马》中的马则仁,那个也会以“美”来摆设古董的老头儿。天赐至此终于成长为又一个“出窝儿老”的废物。
家庭教师王宝斋对牛家的回报典型地体现了老舍对市民文化的欣赏、偏爱。王宝斋用牛老者的一千块钱发了财( 私运东洋货, 偶尔也带点烟土,
只要赚钱就干),可是,他始终没有忘了牛老者。正是牛老者的那一千块钱加上自己的运气,他就跳腾起来了。这次,
他特意来看牛老者。他不能把那点钱汇过来,他得亲自送上,牛老者对他有恩。也因为王宝斋的记恩, 他帮天赐拿回了房契, 归了典主,
并送天赐上北京念书。这就是中国地地道道市民阶层的厚道、良心、知恩必报。老舍将天赐未来的命运最终交给了王宝斋,
是不是也承认了古老的市民文化也有其生命力的一面呢? 其实, 老舍本身就是一个老式的北京市民,他乐善好施, 礼数待人,
虽然在国外呆了很多年,但他身上那股子平民的作派与幽默是永远也去不掉的。他的文化批判态度是温和的, 改良的, 带着一点言不由衷的矛盾,
在他最满意的短篇小说《断魂枪》中一句无可奈何的“不传, 不传”,
是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悼念。老舍从来就不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他是一位文化启蒙家。他爱这个文化所以才会去关注、批判, 希望能够改良,
希望他爱的这种文化能变得更好。这种出发点使老舍不同于同时代的主流作家,但却使他的作品有了超越时代和国界的超越性,
也因此使老舍具有了世界声誉。
老舍以“寸楷含幽默, 片言振馈聋”的小说创作独步文坛, 自成风格,
成为公认的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但是他最早的几部小说虽然显示了巨大的艺术潜能, 艺术上却显得偏颇与幼稚。只是在《离婚》问世后,
才标志其艺术风格的定位完成。而《牛天赐传》就是他风格日趋圆熟的首部代表作。
一个健全的弃婴在被一个传统的富贵之家收养后, 仅仅十九年的时间,
就被禁锢折磨成一个生理有缺陷、心理有病态的废物。让人不禁怀疑这究竟是老天对他的眷顾还是捉弄。如果他被一个穷人家收养,
也许十九年后他还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但是,在一切富贵都烟消云散后,他这个人造的废物还能怎样? 在作者幽默的笔调下,
我更感觉到牛天赐的不幸,而更可怕的不幸是一个又一个的牛天赐还在产生, 黑暗的社会扭曲了他们的灵魂,
沉重的封建思想文化桎梏了他们的精神。然而,人们对造成人生悲剧的世界没有认识, 也从未试图进行改造, 他们保持着原地踏步的态势,
继续昏天黑地地混下去,
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在这种既定的模式下从鲜活走向灭亡。想到这里,有谁还能为这群卑微人物做出的种种可笑事情笑出声来?
我们只能感到巨大的心灵撞痛。这是可诅咒的时代! 在愚昧中沉沉昏睡的民族何时觉醒啊! 如果不是出于对祖国的现实作严肃的思考,
如果不是对民族的现状抱以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是绝对不可能写出如此撼人心魄的一篇文字来的。
深刻的思想内容,有赖于精湛的语言艺术表达, 《牛天赐传》可谓二者统一的典范。整部作品俗白如话,清浅易懂, 如同清澈的溪水自然流畅,
恰如老舍所说,“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评:被弃婴儿牛天赐,富家收养幸运儿。
随便任性敷衍长,结果不是“玩艺儿”。
社会扭曲其灵魂,文化桎梏其精神。
思想深刻艺精湛,历史责任更深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