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于飞老师生平简介

(2007-03-28 14:19:23)
标签: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王于飞

介绍

文化

分类: 学者风采
 王于飞,1964年生,重庆人。1982年考入重庆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86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与研究1995年考取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考取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进入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涉足敦煌俗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其合作教授为蜚声国际学坛的敦煌学家项楚先生。相关论文《<庐山远公话>与变文早期形态》被选入《纪念徐朔方先生从教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出站报告《敦煌变文写卷研究》除获准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外,又被列入2002年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向国家教育部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与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导师、党总支书记,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两项,目前学术兴趣集中在明清诗文和敦煌变文研究两个方向。

讲授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先秦两汉、宋元、明清段)、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选修课《书法》、《演讲与口才》等。

代表性科研成果列表——
教材:
《实用口才技巧》(合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古代文学史新编》(参编),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论文: 
《简论温庭筠的爱情词》(《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2期);
《温庭筠行实小考》(《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1期);
《张晏<史记>十篇亡佚说质疑》(《东南学术》2000年2期);
《从<临春阁>到<秣陵春>--吴梅村剧作与明末清初士人心态变迁》(《浙江学刊》20001年2期);
《庐山远公话>与变文早期形态》、《纪念徐朔方先生从教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科研项目: 
《吴伟业研究》(院级)、《敦煌变文写卷研究》(市级)。

    附1: 以命相搏——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读书报告集》序(王于飞)
据说,古人为了铸成一口名剑,往往咬破指尖,将鲜血滴洒在炽热的剑身上,赋予它特殊的精神和灵性。干将和莫邪甚至以身殉剑。

虽不相信这传说的真实性,却喜欢它包含的道理。只不过,我把这道理拿来理解所谓的学问之事。

在我看来,做学问是件很贵族的事情。它不贪图现实的功利,只为了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去追求一种叫做真理的东西。这东西无处不在,却又追求不得,拿捏不住。但越是这样,追求过程的刺激和偶尔得手的满足却越是强烈,一种十足的精神游戏就此展开,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也因此充实而高尚。

但这种游戏不是每个人都会玩,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玩、都玩得起的。西方人曾信守“为求知而求知”,但等到科学被改造成实用工具以后,学问也被拉下了水。中国人历来讲求“学以致用”,一旦这种观念的思想和文化背景被抽空,庸俗化的倾向就在所难免,再加上科技浪潮的冲击,所致之“用”也就迅速霉变:从科技到学问,往往变成射利的工具和游戏人生的滑板。

当我悲哀着的时候,就喜欢看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它们都还比较青涩,但颜色很纯正,它们的作者都还年轻,但却非常认真,即使有的已学到一点油滑,还远没有浸润到肌肤骨骼里去。因此,这里的思想鲜活着,观点新锐着,生命力蓬勃着。

这都还是一些准备用心铸剑的人。他们的生命力都还很旺盛,对真正踏实地走人生的路都还很有信心,他们的精神都还没有沉沦,因此,他们都还愿意拿出真的生命来玩这种精神的游戏。

于是,看这些文章就很有趣:观点质朴,却流露出精悍的执着,思想青涩,却表现出身心的投入,文笔稚嫩,却闪动着精血的光芒。看得出来,这些人都还可以为了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以命相搏。

一个人做不到这一点,他的生命就已经枯竭;一个民族做不到这一点,他的生命就需要急救。

这个民族还能够找出以身殉剑的干将、莫邪吗?我希望这样的集子能够一本一本地编下去,让我们的眼睛能多看到一些希望。

是为序。

附2:王于飞老师2005年在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新校区开园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一年前的夏天,我来到前面的那个小土坡,眼前是刚刚拆迁的农舍、青葱却有些败落的玉米地;几个月后,我再一次来,四周是一片荒野和忙碌着的推土机;又过了几个月的今天,还是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脚下已经是宽阔而坚实的花岗石广场,一座关系到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的未来的新城正在我们眼前巍然崛起。今天到这里来的人,都是为了对这座新城的诞生作一个历史的见证。
    
然而,茫茫天野下几座楼宇的显现还不值得我们作这样的见证,我们希望看到,也应该看到的,是一群永远年轻的人们将要在这里开垦的一片绿洲。在这里,我们播撒下科学和文化的种子,绽放成自由和民主的花朵,成长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去担负起中华天下的兴亡。
    
是的,这块土地曾经荒凉、贫瘠,但建设者的手已经在这里种下了汗水,生长出满眼苍翠的希望。人力是如此的伟大,它只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让这块土地完成了一次沧海桑田的巨变。但是我相信,人类的伟力绝不仅仅限于改造和征服大自然,它还要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的生活:物质的和精神的,你的和我的,人类的和大自然的!而我坚信,这种创造力量的根源,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里面,就在每间教室的黑板和座椅之间,就在每一天的记诵、演算和实验背后,就在我们凝眸的刹那、弹跳的瞬间,就在我们和风细雨中一个眼光的交流、润物无声时一次心灵的撞击当中。那么多少男少女来到这里,那么多青年的、中年的、老年的智者来到这里,就是要去探寻这种力量的根源,就是要去获得这种更加伟大的创造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辉煌的明天。
    
10月31号,一个月最后的一天,也是另一个月即将开始的一天,我们来到这块土地。我们知道,一首荡气回肠的壮歌已经唱响了它的前奏,一个奇迹将要在这里发生。这个奇迹属于这所大学!
    
如果说重庆师范大学的历史在今天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么你们,两千零五级的新同学,将成为这页历史画卷中永恒的书签。我不知道脚下这片土地经历了多少个世纪,但我清楚地知道,今天在场的所有人都将鎔铸成这片土地记忆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而这块碑石上最鲜明的印迹将由你们来镌刻。请告诉我,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的刀锋在哪里,你们的生命将在这块历史的标柱上刻下什么样的痕迹?
    
不,不要冲动地心跳,不要激情地宣言。命运给了我们一个机遇:在一个崭新的天地里,在一个青春激越的年代中,山野的风停下脚步,太阳睁大眼睛,整个世界摒住了呼息,等待着,一个回答!

附3:王于飞老师在200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词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这个学校20年前的毕业生,现在是文学与新闻学院的一名老师。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曾经面对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同学,面对一片新崛起的楼群畅想未来。今天我同样面对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同学,同时面对的却是一片荒山。你们的眼前呈现出一片现实的风景,而我的眼前却有一个神圣的使命,等待着我们去共同完成!

从楼群和校区建设的角度,今天来这里的人都不再是拓荒者;而从大学建设的角度,我们将要对这里所付出的一切都还刚开始正当其时。放眼四周,一处处新校区,一座座新楼都已经或正在拔地而起,但是,除了从坐落方位和建筑特色以外,我们还能说出重庆师范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吗?也许,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的答案,但我所要的只是一个确切的、斩钉截铁的回答,请告诉我:重庆师范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这个学校所塑造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物!重庆师范大学凭什么在高校林立的大学城?重师人凭什么立足于这个物竞天择的时代和社会?

这样的问号,我知道,不是现在的我们所能回答的,此时此刻我只想跟大家共同挖个坑,把这个问号深深的埋藏起来,等待它生长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的脚下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曾经长出过茁壮的秧苗和饱满的麦子,但它不再生长麦子了,他现在改种了人类精神的食粮,生长知识、才能和智慧,还应该有一种叫做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标号,我希望就叫做“重庆师范大学”!

每个人都是播种的人,每一个人都是耕作的人,每一个人也都是收获的人。大学在培育着我们,我们也培育着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历尽艰辛走到这里来,无非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明白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愿意付出,乐于奉献的人。“大江歌罢调动头,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涛海亦英雄。”历经了一个世纪,先哲的诗句还在我们耳际萦绕,心中回响,还在叩问着新世纪的中国人热血是否还在沸腾,脚步是否坚实如故,意志是否依然坚毅,智慧是否更能洞彻天地,烛照苍生!

我知道我们共同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用语言和文字,不是用动作和表情,而是用中华之崛起,民族之腾飞,用一种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生命意志和时代精神!

在这样的回答中,你我所做的也许只是一次次深入的思考、认真的领会,一次次小心的求证、大胆的突破,一次次坦白的沟通、精诚的合作、一次次顽强的拼搏、不懈的坚守。

在这样的回答中,荒山被披上了绿毯、楼群被赋予生机、生命被注入了活力、心灵被饱以激情。

在这样的回答中,土地上生长出知识、才能和智慧,人生中生长出机遇、成功和幸福,校区里生长出发展、壮大和竞争力,生长出这个民族光辉的未来。

我们期待着今天埋下的问号在我们心灵里发育成一个确切的回答,在这片土地上分解成一份不竭的养料,在这个校区中构建起一座巍然的坐标,一座精神的灯塔,它的名字被写得堂堂正正、清清楚楚,那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母校:“重庆师范大学”!

附4:《竹外桃花》系列丛书简介
一套图文并茂,美丽而优雅的书,散发着浓郁中国文学的芬芳,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我的书房。这就是刚刚在上海出版的“竹外桃花”丛书。该丛书包括《唐诗时尚街》、《宋词流花苑》、《元曲流行馆》、《新诗咖啡屋》、《散文怀旧吧》5种。
      
阳春白雪的中国文学就这样融入了现代都市生活,走进了缤纷华美的个人空间,诗与生活像是牛奶与巧克力一样润滑细腻地被调和在一起。这套丛书的作者们,都是一些才情洋溢的年轻人。赏“宋词”的王于飞先生,去年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现在四川大学做博士后。他为人正直洒脱,学识渊博,颇有魏晋名士风度;说“唐诗”和“元曲”的赵素文、林香娥两位小姐,现在都是浙江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在读女博士生,才思敏捷;品“新诗”的王艳小姐,现在是一位年轻的大学讲师,在浙江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她的书就同时在北京和台湾出版。。。。。。
     
作者们以现代时尚青年的眼光来关注、品鉴传统的经典诗、词、曲、文,用现代艺术摄影照片来演绎文学的深幽意境,用空白的版面来沟通读者对诗词歌赋的阅读感悟——这是一套令您完全耳目一新的另类中国经典文学读本。重放异彩的中国传统文学一定会让您有“蓦然回首”惊艳的欣喜。年轻作者们的倾情创作犹如一片幽深的竹林,而读者的阅读灵感和无限想象空间就是那一枝枝鲜艳欲滴的“竹外桃花”。 书页轻轻掀动之间,宛如一杯咖啡在握, 尽有唇齿之间的余香。。。。。。
     
走在“唐诗时尚街”上,整理一直以来低落的情绪。街两边的橱窗里都是些一千多年来仍觉经典的服装,随手挑一件李商隐设计的心灵衣裳,全身不经意间盈满了美丽和温暖。一缕情思从心底摇曳起来,如风中柳丝,在廓然天地间悠悠地舞蹈开去。。。。。
     
在“宋词流花苑”中,看窗外风月衰飒。衰飒也可被看作一种净化生命的方式。种种粗鄙的情趣、污浊的欲望,连同那些虚荣的浮华都被秋风扫落。天地间磊磊落落呈现生命的本象,如洗净铅华的美人,荆钗布裙愈不掩倾城秀色。也许,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干净、自然、真实。。。。。。
     
独立在静默的“元典流行馆”中,信手拂一掌岁月的参差残柳,便如抚一段天荒地老的琴操,心中感受众山皆响,草木同悲的苍凉,就觉得叩问到心灵中从未触及的极深远处,绝无尘滓的极纯净处。无论再繁华的世间,再喧嚣的城市,再浮躁的情绪,也都在这一瞬间归于平静。……
     
日子在花开花落中彻底远去了,很多过往仍然清晰,像有根藤蔓在心头缠绕,原来是不忍忘记啊。怀旧女人总在怀旧中畅想,又在畅想中怀旧。一个梦结束的地方,也是另一个梦开始的地方。在撩乱花飞的销魂时候,在“散文怀旧吧”中,静静地畅想一生中最美丽的一篇人生散文吧。。。。。。
     
周末的夜晚,寂寂地坐在“新诗咖啡屋”,要一杯弥漫着淡淡诗味的浓浓咖啡,轻轻吟唱刘半农永远的《情歌》,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和俞平伯一起《孤山听雨》,和冰心一起数天上的《繁星》……看窗外的风也轻了,雨也细了,生命也就这样在场。至少,这一晚,温暖而安静,空气中溢满了幸福的诗香。。。。。。
     
在内容编排上,这套丛书也是别具匠心。除照录原来作品外,在每一篇作品下专门设立了“作者逸事”、“花间小品”、“竹外桃花”三个栏目。“作者逸事”中,省去了千篇一律的作者生平和创作简介,选取了作者的一些逸事,在轻松阅读中,加深了读者对所钟爱作者的了解程度。“花间小品”中,年轻的创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现实境况融入到前人的作品当中,这样去咂摸作品,口感自然不一样, 不由得让人发出“此恨不关风和月,人生自是有情痴”的感叹。“竹外桃花”中,留着一些空白的版面,等着读者轻盈的脚步走近,希翼在走入别人性灵空间的同时,也完全释放和记录自己。
     
给心灵一份宁静,给思想许多空间,在中国文学的咖啡屋里滋养杯杯盏盏的小资情调又何妨?一拨拨春水般的诗句在心底流淌,宁静的心灵随着一叶木兰舟飘漾致远。“竹外桃花”丛书,将会赋予你都市生活更多的文学内涵和文化气息。
 
附5:王于飞印象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3级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陈幼萍)
对于王于飞老师,我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对他的评价用得最多的词语不外乎“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热情奔放”,以及“俊逸潇洒”。于是,在大二开始之初,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来了我的中国古代文学课。

和王于飞老师的初次见面,我惊讶于他清奇的相貌,清奇的谈吐。如果有人曾企图用一个“帅”字来形容王于飞老师,那么这种认识不免流于肤浅。王于飞老师带给学生的第一次视觉冲击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男子独特的豪爽,倜傥与深刻。

在正式讲课之前,王于飞老师笑意盈盈地向我们致以十二分的歉意,称上他的课就别想轻易得高分,因为他的课堂上不会有系统的考试笔记。同时,他也不需要我们正襟危坐,埋头记录。于是,对于我这种“懒”学生来说,几乎要对这番 “警告”感激涕零。我梦想中的文学课终于在这一刻成为了真实。

王于飞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和对文学的感悟力。“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庭院深深深几许?”,“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细细地品味这些诗句,慢慢的勾勒一幅幅图画,悄悄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老师对文学史中的历史人物的介绍不是简单的叙述生平,而是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

王于飞老师对人生有着锐利的理智的解剖与抉剔,他的谈吐中总是缀满警趣与谐趣。他说,笨人做学问,才子著文章,而他自称为前者。学生却以为他是一个自负于自己的禀赋,进而思学问有成,退而求文章千古的“书生逸士”。

据闻王于飞老师读书期间曾是大学生艺术团的骨干分子,唱歌,朗诵,演讲都堪称一流。学生有幸在课堂上听他唱过一首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至今犹不能忘。而当他在讲台上情不自禁地朗诵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学生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想,打动学生的不仅仅是他奔放的热情,洋洋洒洒的语言,而且还有从他的话语中流露出来的对艺术对文学近乎于痴的执著态度,那是一种孩子似的天真。

            浙大人,用求是精神叩问心灵

 

讲座视频:国学经典与教育(王于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