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为江西人所书
(2015-05-15 04:49:40)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乡关何处 |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为江西人所书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蒋国江
众所周知,严嵩为江西分宜人,明嘉靖年间有名的首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那萧显又是何许人也?查阅山海关等地近现代编著的文史资料及相关网络文字,萧显多被载为明代山海卫临榆县(即今秦皇岛山海关)人,字文明,号履庵,又号海豹,成化八年(1472)进士,擢兵科给事中,官至福建按察司佥事。
明万历《吉安府志》卷六《选举志》则载萧显为吉安府龙泉(今江西吉安遂川)人,成化八年(1472)进士,官“佥事”。[1]乾隆《龙泉县志》卷五《选举志》载萧显为成化八年壬辰“吴宽榜”进士,“(江西龙泉)五都人,佥事,山海卫籍”。[2]可见,萧显本江西龙泉人,后来流寓到隶属京畿的山海卫,为了科举之便,便占籍于此。占籍亦称冒籍,是明清科举的一个普遍现象,其中顺天府冒籍现象较为突出。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科举的繁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京畿地区出现了大批流寓人口,他们通过寄籍顺天,参加科举考试,猎取科名。对于萧显的龙泉籍贯,明人何乔远《闽书》卷四十九《文莅志》“萧显”条记载详实:“显,字文明,龙泉人,成化八年进士。擢兵科给事中,批驳武臣中官之怙势求功赏者。涿州有巫,矫邪神自东方来,京城男女争负土为筑城宇。显抗劾凯切,上召至左顺门,令中官谕遣之。后数日,则巫已逐矣。然权幸人嫉之不置,迁镇宁州同知。稍迁衢州,悉焚非法刑具。擢福建按察佥事。承勅领屯田,劝督交至,民相率纳输,岁无留逋。以人贺万寿,上疏径归。”[3]新编《秦皇岛市志》第十卷亦载萧显祖籍为江西龙泉,后移居直隶山海卫,但又在“江西龙泉”后注曰“今浙江省龙泉县”,[4]这显然是不熟悉古今地名变化所致。
萧显为官清正刚直,是一名廉吏。又是明中叶文苑奇才,诗文俱佳,著有《海豹集》《镇宁行稿》《归田稿》。为诗清简有思致,如《镇东楼》云:“戍楼空阔入窗凉,千载长城忆始皇。南北海山称重镇,古今人物重班行。休谈旧雨兼新雨,且畅诗肠与酒肠。回首贵阳应自笑,八千里路为谁忙。”[5]又如《海》云:“入夜潮声十里闻,气连霄汗自氤氲。舟航吴越长风便,襟带幽燕孔道分。蛟在室中吞怪物,蜃成楼处见妖氛。有时三岛开晴霁,仿佛群仙拥绛云。”其诗格调高古,视野开阔,想象神奇,气度恢弘。
萧显尤长于书法,为书沉着顿挫、自成一家,其卷轴遍天下,并传至国外。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分省人物考》评曰:“萧显与张南安(生卒年不详)同时以狂草称。”[6]据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载:“天下第一关匾额,相传明萧佥事显书。”[7]清末当地知事周嘉琛在《重修第一关旧额记》中亦说:“临榆城为明中山王创卫时建。东门楼高三丈凡二层,有额曰‘天下第一关’,笔力沉雄,与形势相称。游者相传为严分宜手书迹。考邑志为邑人明兵科给事中福建按察司佥事萧显书。显为天顺三年举人,成化八年进士。”[8]又据朝鲜人洪大容在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路过山海关时的记录:“三月初九日,出山海关,宿八里铺,昏后有人踵门请见。余出迎之,问来意,其人曰,见大人当有说,问其姓为孙,跟来者称之以老爷。余问其官,孙曰,进士出身,未及补官,余因引入。禀于季父,延坐炕上。……安译世洪问曰,关城匾额‘天下第一关’五字,或传为李斯笔,然否?孙曰,此前明萧显笔,李斯时岂有楷法。”[9]
此书当为萧显晚年所作。史载,明弘治五年(1492 ),萧显上疏朝廷,致仕乞归,回到寓居之地山海卫,在城北角山后结庐隐居,号为“围春山庄”,并建有墨香、荫秀二亭。终日以诗、书、酒自娱达二十年之久。他在《围春庄杂感》中写道:“畏途自庆归来早,安枕何妨睡起迟。适兴聊沽陶令酒,感怀频咏杜陵诗……”尤其是他的书法艺术,几经锤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据说明朝皇帝亲笔诏旨,要在山海关东门城楼上悬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匾额,一来可以为山川日月增辉,二来也可以为大明帝国壮威。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接圣旨后不敢怠慢,首先派人攀上东门箭楼,丈量尺寸,找四个出名的木匠,做了一块长一丈七尺七寸、宽四尺八寸的巨匾。望着这块巨匾,兵部主事面带难色,不知该找谁来书写?这时有人提议说,能写此匾的人就在山海关“围春山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原福建按察司佥事萧显。他楷书、草书、隶书、篆书样样精通。于是,该兵部主事便携带礼品登门拜访萧显。萧显起初徨恐犹豫,后因终难推却,便凝神细息,静观默察,把全身力气灌注到胳膊上,大手一挥,手随意运,笔与手会,如椽巨笔便落下六个斗大的字体,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凤鸢戾空。
近年来,山海关箭楼匾额的考证工作有了进展,缘起于某日本学者所保存的一张“天下第一关”的照片。照片虽已旧损,但“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赫然在目,其中第三字“第”起笔书写的是“竹字头”,而现在悬挂在东门箭楼上的“天下第一关”实物,其“第”字却是“草字头”。从书法整体情况看,二匾额大有可能由两家大手笔书写过。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意外,现在应该有两块同样文字的“天下第一关”并存于世。那么,究竟谁写了“草字头”又谁写了“竹字头”的匾额呢?据报载,编修地方志的研究人员新近偶然从一本1934年出版的《榆关抗日战史》中,发现了一段跟“天下第一关”有关的内容。其文曰:“山海关旧称‘天下第一关’,关前木匾为明严嵩所书,字大及五尺,笔势异常遒健,向存魁星阁,为榆关古物之一。此次日军陷关,竟将木匾劫送东京……”[10]此段内容非常重要。其一可凭此断定严嵩曾经书写过一块木匾;其二涉及对严嵩书法的评价,可补书史缺漏;其三可由题字的大小估算出木匾的大约尺寸(比现在悬挂的更加高大);其四可知木匾去向。无论严嵩题匾至今存否,但日军将木匾劫送东京事确为事实。
所以这个亘古疑团终于变得清晰明了。现在悬挂于山海关东门箭楼上的那块“天下第一关”匾乃明代江西龙泉人萧显所书,而日本学者保存的照片上的那块“第”字书作“竹字头”的木匾乃明代江西分宜人严嵩所书。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和确定无误地说,山海关箭楼“天下第一关”匾额乃明代江西人所书,这是江西书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着力书写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明万历《吉安府志》卷六《选举志》。
[2]清乾隆《龙泉县志》卷五《选举志》。
[3]明何乔远《闽书》卷四十九《文莅志》。
[4]新编《秦皇岛市志》第十卷。
[5]所引萧显诗皆引自民国十八年续修《临榆县志》及马瑞森《山海关历代诗选注》。
[6]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分省人物考》。
[7]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
[8]清周嘉琛:《重修第一关旧额记》,见民国十八年六月续修《临榆县志》卷九。
[9][朝鲜]洪大容《湛轩书外集·燕记》。
[10]《榆关抗日战史》,中国国际宣传社1943年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