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害怕想法和念头成为真的该怎么办?

标签:
想法念头杂念大脑功能顺其自然 |
分类: 强迫 |
琪慧:你好,杨老师,我看到您和一个同学在百度上的聊天对话,大概意思是只要是对别人善良的,就不会伤害别人,可是我一直被想法影响,压力很大,不敢做事情,比如买东西,工作,都有逃避的心理,我思维上总是出现死了这两个字,我越不想去想越出来,我就很恐惧,所以我的行动力很差,您能指导下我不?
杨永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死了”这个想法和念头的呢?
琪慧:我是一直都有这些想法,虽然是我想出来的,但是我不认同,我总能想起来身边人的名字然后加这两个字,这个是不是强迫思维。
杨永龙:这属于强迫思维。我想知道这个想法和念头第一次出现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琪慧:什么时候我不知道,就是每天都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应该是无意间我就会有这样的想法。
杨永龙:这种情况持续了有几年了?
琪慧:我是有七八年了。
杨永龙:嗯,有了这样的想法你是如何对待的呢?
琪慧:我会意识到我有这个想法,我就觉得不对,我就会自责,我知道这不是我真正的想法,我每天都会出现自己认为不好的思维。
杨永龙:会自责,是不是还有烦恼郁闷和痛苦呢?
琪慧:是,就是我自己能意识到,这个想法是瞬间就会出现的想法,不是我非得就去这么想,真是困扰我,我就不敢买东西,行动力很差,就是自己胆子小,害怕发生不好的事情。就是比如我的名字加上死了,这个字的画面总是出现在我的脑子里,时不时的就会冒出来,就是我想象我自己的可以,想象别人的我就会自责,我就会想别人的生命和我无关,现在就是病态的思维,我知道是被想法吓住了。
杨老师,就是我要干什么的时候,比如买东西,干别的事情,我就会暗示这些让我困扰的想法,我知道不应该去管,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但是,还会害怕。
杨永龙:嗯,这个本来是在某种不如意(压力)或者具有负面情绪的情境之下,潜意识(或者本我)对压力或负面情绪的正常自然宣泄,这是人人所具有的,如果我们在当时就知道是正常自然的表现,根本不当个事儿,当下该做什么就立即投入行动做什么去,自然它就不会影响我们。但是你在当时并不知道它是潜意识的正常自然的宣泄,所以它出现了就不停地自责、关注探究辨析和摆脱,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进而成为强迫思维症了。
琪慧:确实是工作压力很大,负面情绪很多,您说别人也会有我的想法对不对?
杨永龙:是的,在压力大、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也会出现跟你类似的想法和念头。
琪慧:自责这个劲上来我就干什么都没有动力,我就得等到第二天再去干,可是第二天又会出现这种想法,我能不能好呢,就是不去管这个想法。
杨永龙:这种想法和念头出现了,我知道是潜意识(或者本我)对压力或负面情绪的正常自然宣泄,根本不把它当个事儿,也对它不管不顾不理睬,只管采取行动投入做当下所做的事儿,所以它们就没有影响到我。
琪慧:我就怕我想的会变成真的。
杨永龙:我想变成一头猪,我一直都在想,你说我能变成一头猪吗?
琪慧:不能,我想的是不现实的。我知道是不现实的,我该做什么做什么,得靠我自己走出来,不能再这么固执下去了。谢谢您了,杨老师。
杨永龙:想法和念头都是流动的,根本不当下事儿,只管把心思和注意力放到当下所做的事情的行动上,让自己在做当下所做的事的行动中忙碌起来,那么它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流动走了。
琪慧:嗯嗯,不知道您忙不忙,我下午就很焦虑,我会按照您说的去做,可能会很难,只要做当下的事情,我想我能变好,麻烦你了。
杨永龙:我给你一个自我调整的方法:仰卧在床上或沙发上,也可坐在椅子上。如果是采用坐姿,需要使双脚的全脚掌着地,两膝稍微分开,留有一个拳头大的间隔,双手自然地置于双腿的膝盖上,手指微微张开。后背需伸直,头部可微微下垂。为了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可先用力将双肩提起,然后一下子将双肩放松,五至六次。同时注意调整呼吸,使整个身体放松。
然后轻轻地闭上双眼,然后默念下述语句进行自我暗示:“放松、放松、全身放松……”“平静安定、平静安定……”“我心里踏实极了……”等等。同时在心中浮想出蓝蓝的天空和辽阔的草原等场景。
比如,比可以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散步。在一个暮春的下午,夕阳西下,余晖相映,你踩在柔软的草地上,清新的野草味、花香味以及田园味阵阵扑鼻,不时还有鸟儿鸣叫、蜂蝶飞舞。你身临其境,微风拂面,就像小时候妈妈温柔的抚摸;柔光沐浴,就像出远门时父母的谆谆叮咛;高天远山令你心旷神怡,你此时舒展全身,慢慢地做深呼吸,感到无比轻松舒坦。这样就可以排除杂念,心平气和,达到放松的目的。
还可以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并将自己置身其中,想象得越真切越逼真越好。
琪慧:想法还会出现呢,就是不去管?
杨永龙:是的,就是根本不管不顾不理睬,根本不当个事儿。
琪慧:我就按照您说的去做就可以了。
杨永龙:对,这是一种坏的思维习惯,坚持按我说的去做,这种坏的思维习惯就会逐渐弱化,这种想法和念头就越来越少了。
琪慧:我明白了,谢谢您了,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