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孩子成绩下滑很着急该怎么办?
(2023-04-04 14:58:21)
标签:
高三距高考六十多天成绩下滑怎么办 |
分类: 高考指导 |
竹怡:您好,孩子是高三的学生,孩子成绩下滑,很着急
杨永龙:高三考试是干什么的呢?
竹怡:那还要说嘛,考好一点的大学。
杨永龙:高三的所有考试都是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但现在的考试是为考大学做准备的,是需要做充分准备的,那你说怎么就叫充分准备了呢?
竹怡:不懂见笑了。杨老师,你告诉我好吗?
杨永龙:你去好好学习一下《高三家长不要给孩子过于大的压力》就知道了。
竹怡:老师您的文章中说得很有道理,很有经验,谢谢!杨老师,您可以帮我孩子补课吗?
杨永龙:具体的学科我不补了,很抱歉!让孩子到我的博客去好好学习一下《每天挑灯夜读努力学习,为什么成绩提不上去呢?》
竹怡:哈哈,只剩六十多天,怎么做呢?
杨永龙:无论剩多少天,只要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那么就肯定会有收获的。根据每次考试出问题的状况回归到课本,把课本里的相关内容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读过、仔细分析过,并把相关内容作为常识刻在脑子里。
竹怡:杨老师谢谢你,你是一个好老师。你说我要不要给孩子找一个一对一的老师补补?
杨永龙:这要看孩子的意愿。
竹怡:杨老师,一对一,学大,教育机构好不好?
杨永龙:我不建议在双休日搞什么补课等活动,学习安排应该多以总结性的复习为主。缺乏经验和不负责任的补课老师通常只会简单地给我们许多题来做,缺乏针对性的盲目的补课往往是低效大量重复的劳动。只有个别基础有较大差距的同学,才应该考虑采取补课的方式来弥补。
竹怡:孩子在我们我们地区最好的一中念书,数学孩子连续两次没考到平均分觉得学得没劲,我很着急。
杨永龙:心情我很理解,但需要的是让孩子制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计划。
竹怡:孩子说,有时会碰到不会做的题目,是题目做少了?
杨永龙:其实先把课本搞懂,然后再把老师布置的题目认真做好就足够了。
竹怡:他不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老师要求把今年的所有试卷看错题,他却看第一学期的错题。
杨永龙:是啊,自己不下苦功夫学习,别的人是难以让其做什么的。
竹怡:他说,现在看课本太晚了,书上的基础知识早就懂了,就是考不高,很用功,肯吃苦。
杨永龙:其实高考前不少同学都犯着同样的错误,如果把基础知识真的弄明白读精读透了,最起码可以在考试之中拿到80%以上的分数,如果数学试卷的分数是150分的话,那完全就可以拿到120分,可事实上呢?
竹怡:考不到啊。让他现在看课本,还是看错题呢?
杨永龙:你认真的去看我的《每天挑灯夜读努力学习,为什么成绩提不上去呢》之中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了吗?
竹怡:数学必修一,看了,他也看了,他说,现在哪有时间看课本?
杨永龙:是按我所说的方法去读课本的吗?老师让他看错题的目的是不是好要回归到课本呢,这就是我们不少的学生犯的错误,把学习的关键给丢掉了,怎么能考出好的成绩呢?
竹怡:我让他看错题,边看错题背后的概念,他说先把错题还不会的,弄懂再说,我觉得看第一学期的错题不对。
杨永龙:这是抓住了表而丢弃了本。
竹怡:要先看现在的错题。听你的,叫他看课本。考试说明要看吗?不好意思,因为我真的不懂,所以一直烦你。
杨永龙:在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的基础上,再抽时间来看课本,而不是把老师的讲课丢在一边看课本。
竹怡:从必修一开始,20号一模。我叫他边看错题,边看课本。附加题怎么办?
杨永龙:你把我所说的说给孩子,孩子自己就会决定。
杨永龙:你问的都是不着边际的东西,要看的内容肯定是高考要考的必修与选修。
竹怡:我真的很着急。我让他照着你的方法做。非常感激。我水平有限,问得太多。不该问的也问了。我老公说,我运气真好,碰到你这位耐心好的老师‘烧高香了。谢谢,请多包涵。
杨永龙:这不是责怪你,而是实话实说。在我的博客上有不少高考前提高成绩的案例,你以搜索关键词的形式去搜索。
竹怡:那杨老师;孩子晚上几点睡?几点起床最好呢?
杨永龙:以白天不发困为原则,几点睡几点起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掌握。
竹怡:哦,上午总是打瞌睡。
杨永龙:上午打瞌睡,就说明晚上的睡眠不足,最好不要熬夜
竹怡:早晨5点起床打瞌睡。6;00起床不瞌睡。早晨起得早,就瞌睡。
杨永龙:晚上是不是十一点左右就睡了呢?
竹怡:老师说,不要超过12点,一般11;30睡觉。早晨在不早起,作业做不完
杨永龙:高三的学生做不完作业是很正常的。
竹怡:早晨要交的呀,到校就要默古诗,单词。不起早,怎么有时间背呢?
杨永龙:你到我的博客去看一看《高三的作业做不完该怎么办》。
竹怡:好的,我早点碰到你就好啦,只恨太晚。能早一点帮助孩子多好啊。
杨永龙:呵呵,其实现在也是不晚的。
竹怡:哦,谢谢,我还是很幸运,能碰到了你。今天去算命。气死了。说我儿子属猪。今年蛇年,相克。运气不好。后悔,不该去算命。
杨永龙:什么生与克,其实一切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看我们手掌之中有三条很清晰的线,靠近大拇指的是生命线,靠近其余四指指根的是感情线,中间的是命运线,你说命运是不是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呢?
竹怡:恩有道理,昨天早上去算命,回来气得半死。一直后悔不该去,现在好了,是靠自己争取的。谢谢!
杨永龙:呵呵,我们的一切都是我们活出来的,而不是算出来的。
竹怡:对,有道理,我懂得太少了,难受一天,以后有什么事都和你说说,省得放心里不好受。
杨永龙:算命的人的目的是为了挣钱,说好的的话,那么是很难挣到更多的钱的,所以就要说不好的,让你花钱请他处理,这样就把更多的钱挣到手了。
竹怡:你怎么知道?孩子是我的全部,我会不顾一切地花钱让她给孩子转运。
杨永龙:呵呵,我是搞心理的,是要研究人的心理啊!
竹怡:哈哈,佩服,明天孩子一模。回家叫他看课本。
杨永龙: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竹怡:是的,要靠自己,孩子在市一中,高三成绩就没有高二好,原来成绩好的,没有后发力?
杨永龙:不是没有后发力,而是没有把高三考试的目的认识清楚。
竹怡:奥,我还以为没别人聪明,反应慢,谢谢啦,我知道了。杨老师:你好。今天孩子一模。上午语文,下午数学,昨天翻开必修一课本,发现书上有不会的,有不理解的,基本概念不熟,但今天已经考数学,说来不及看了,这一模不知能不能考好?怎么办呢?考完继续看课本,错题,课本同时看,有人说,现在孩子的成绩已经定型了。有这种说法吗?
杨永龙: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竹怡:我网上买的考点核心,会不会比看课本好呢?
杨永龙:我辅导过的一个学生一模340分,二模420分,三模476分,高考考出了507分,她把模拟考试当做查缺补漏,运用的也是我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回归课本。
竹怡:你这么远,要能帮我孩子补课就好啦,回来不管考得好不好。照着你的方法去做。
杨永龙:其实这不是专门辅导哪一科,而是辅导学生从自己的试卷上发现问题。
竹怡:哦,我真是急坏了。
杨永龙:看看在哪些方面还不够扎实,那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做题是否符合规范等等,然后回归课本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
竹怡:这次考不好,怕他学习失去信心。
杨永龙:其实知道了最近各种考试的目的,自然就不会对他有什么打击
竹怡:针对性指的是解释一下好吗?
杨永龙:其实在第一次跟你交流的时候我已经说得很全面了——“审视自己考试所暴露的问题的原因——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够扎识,哪些方面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答题是不是符合课本上所讲的规范等等,不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还要找出进一步提高的措施,切实做到查缺补漏,以达到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弥补,进而达到提高高考应考能力的目的;同时拿出自己在考试中做错的题,重新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查找自己出问题的地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弄明白,不留知识死角。”
竹怡:哦,谢谢。杨老师;你好。我是家长。知识不牢固,可以到课本上找,方法不熟练,怎么找原因?谢谢!
杨永龙:解答任何一个数学题目之前,都要先进行分析。我们知道,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出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程度和数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解题不是目的,我们是通过解题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以便改进和提高。因此,解题后的总结至关重要,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对于一道完成的题目,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在知识方面,题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在方法方面:如何入手的,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技巧,自己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能不能把解题过程概括、归纳成几个步骤(比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题目就有很明显的三个步骤)。能不能归纳出题目的类型,进而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通法。
竹怡:杨老师,谢谢你。看课本。必修到选修,8本书。都要一个一个字的看过去?一定要看完,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数学才能提高再做一些高考真题,数学才能提高,我是很啰嗦,孩子数学一模考得一塌糊涂。急坏了。请谅解。谢谢
杨永龙:你的急切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对于孩子来说,他自己应该清楚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究竟哪些地方掌握得好,哪些地方掌握的不好,掌握的好的部分就略看,掌握的不好的部分就详看。
竹怡:不知怎么办才好?哦,高一,高二,成绩不错,高三下学期,就不好了,眼看就要高考,我帮不上忙。急啊。考试说明一定要看吗?
杨永龙:考试说明说的是要考的范围,这就可以确定课本上的内容哪些是必须要看的,哪些是不要看的,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好与你的这种关注以及焦虑也有很大的关系,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压力,造成了考试焦虑。
竹怡:我从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孩子说,考得不好,我说,没事的,又不是最后一次考试,找出原因。为什么会错,再好好看看课本,慢慢会好的,他说,妈妈骗人,我没好过,孩子说,我每次都考不高。
杨永龙:鼓励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可以了。
竹怡:好的,谢谢杨老师,我就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