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育儿学龄期自我为中心探索 |
分类: 教育学习 |
怡潇:杨老师,我有事求助阿,我小孩子七岁,今天被人家投诉,说她跟其他小朋友说“如果不带东西给她吃,就不跟人家玩”。唉,教育过了,她也表示知道错了,可是不知道她是否真的会改?好烦!
杨永龙:这是孩子之间的交往以及探究方式,就不要去管她了。
怡潇:是吗,可是这样不是会养成她很贪小便宜的个性吗?
杨永龙:其实是我们大人过度敏感了,也是没有搞清楚小孩子之间的交往探索的缘故。孩子的交往探索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推一把,扯一下,打一把等等,这都是孩子之间的正常的交往探究方式,与别的孩子玩与不玩,别的孩子给予不给,这都是有选择的。
怡潇:这样不是很不好吗?
杨永龙:孩子的心理以及心智是跟我们成人有着巨大的区别,是在交往的探究之中逐渐学习和发展的。
怡潇:可能也是受了其他小朋友的影响,因为以前家里有个小朋友也是这么要求她的,
杨永龙:这就像两个刺猬相互要取暖,是要经过不断的被刺扎,不断的调整距离,才达到最佳位置的。
怡潇: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杨永龙:你就把这些交给孩子,由孩子们自己在交往探究之中去解决吧!
怡潇:可是家长去投诉呢?
杨永龙:对于家长的投诉,我们可以回答回去教育和引导孩子。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龄期儿童之间的争吵(包括索要零食、玩具等)和打斗是孩子在自己所属群体中探究人交往、摸索各自特点、体验交流方式方法,以及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既考虑他人,也不认同和接纳他人的意见,所以在一起玩耍或游戏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解,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甚至打斗。
怡潇:那我们能不能指责她,告诉她这样做是不对的或者不可取的?
杨永龙:一般说来,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与成人之间的“争吵打斗”性质不同,这种“争吵打斗”仅仅是一种游戏或嬉戏行为,吵完打完便烟消云散,转眼之间又会快乐地玩耍起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辨别孰是孰非,更无必要把它上升为道德行为。对于你的孩子的表现来说,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的表现,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怡潇:然后我们要怎样让她改变这种心态呢?
杨永龙:你到我的博客好好学习一下《学龄期孩子喜欢攻击人该怎么办?》
怡潇:还有一次是我们约了邻居家西西一起下去玩耍,结果西西早到了,还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待我女儿到了,西西就把新认识的小朋友介绍给我女儿,结果我女儿反而生气了,她说西西有新朋友了不想跟她玩了。是我女儿生气了不想跟西西玩了,我发现女儿很狭隘,占有欲很强。
杨永龙:是啊,这些都是孩子们发展、成长过程之中必然要经历的错误、挫折、困难、障碍和碰壁的实践,也是孩子发展、成长和成熟的必需。
怡潇:她觉得西西跟她是好朋友,就只能跟她玩,不喜欢她跟别人玩了,我很无奈,不知如何来改变她的思想?
杨永龙:你可以从朋友的这个朋字来对孩子做适当的引导,孩子是在交往的实践,特别是在面对挫折障碍的碰壁之中不断学习、体会、感悟之中发展和成长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把孩子带到同龄小朋友多的地方,放手让孩子参与其中,去历练体验和感悟。
怡潇:我当天跟她说了道理,她哭着打了电话给西西,道歉了,过后还是好朋友。
杨永龙:是的,孩子间的打闹生气是一过性的,该玩的时候他们又在一起玩了,所以我们不能以批评责怪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而是心平气和的跟孩子交流沟通,通过孩子能懂得的浅显的例子来对孩子引导。
怡潇:知道了,谢谢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