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生活的幸福愉悦轻松自由开心和快乐

标签:
交往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幸福规律践行 |
分类: 人际交往指导 |
岸雯:杨老师,我有事情要对您说,我觉得自己有很大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上,或者说和同事的合作上,我不习惯和同事交流问题,讨论,我的搭档也是和我同龄,男孩子,我觉得自己交流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工作。
杨永龙:你说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是什么呢?
岸雯:首先能够保持愉快,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再次能够解决工作问题,哦,我好像文不对题啊,基本前提是对他人尊重吧?
杨永龙:对自己所遇到的每个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室友在内)真诚、友善、尊重、有礼貌,在别人的背后绝口不说别人的长短,做事认真,心细,善解人意,洒扫搽抹提水倒茶手勤脚快,别人的求助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就给予满足,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勤于学习,张口说别人的优点,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样去做,这样的人才吃得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是在我们能力以及掌控范围之内的,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的把它们做精做好,每个人的本性都是自私和趋乐避苦的,每个人活人都是为自己的幸福、愉悦、轻松、自由和快乐而活的,每个人所能主宰把握和掌控的只有自己,别人对我们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做,我们是管不了的,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管。其实我们只管把自己所能掌控的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做到做好,这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人格和品行,别人怎么对待那是他们的事儿,只要我们把自己所能掌控的做到做好了,那么就持一种“看得上就交往看不上就拉倒”的心态。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做“日久见人心”,那你坚持把自己所能掌控主宰和把握的做好了,那么久而久之是不是就有了好人缘好关系了呢?我们对别人礼仪周全,我们不在别人后面议论别人的长短、我们手勤脚快、我们善于倾听,听到的话我们们这里为止,那么久而久之我们就有了好人缘好关系了。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我们只做好自己所能把握掌控和主宰的,别人怎么样与我无关,一直的坚持这样做下来了,该来的就必然来到了。每个人也都是在为自己的幸福、愉悦、轻松、自由和快乐而活的,所以任何时候只要把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做到,那么剩下的就是活真实的自己,活独一无二的自己,根本无须为了迎合别人而失去真实、独一无二的自己。
岸雯:您说的几个条件好像都做到了,又好像都做的不好。比如自己有了问题积极求助于别人,有问题有时候不愿向别人求助,尤其是在面对竞争关系时。又比如真诚友善尊重有礼貌,这都是彼此的,尤其是对我这种敏感的人,把握不好,有不能大条的对他人的态度不见不闻。
杨永龙:既然把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做到了,那么剩下的自然就放开心态做真实的自己了。你能把交流沟通不好的表现详细说一说吗?
岸雯:杨老师,表达不好,感觉没扣题,但是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叙述给您之前,先自己检讨一下自己。或是自己骂够自己,然后再听您的意见。因为觉得自己好多道理都懂,可是遇到问题就是无法解决呢。首先,我这个人小气,敏感。自尊心过强。小的时候这些毛病都有,只是因为生活里只有学习这件大事,学习好,老师喜欢,家长满意,又有朋友。便不觉得是大问题,可是这两年的社会上越发对自己不满意。遇到一些挫折,困难,审视自己,希望自己能给自己医治。如果自己能对自己开刀,我愿意刮骨疗毒,可是不行啊。我不知道自己还差几步,反正就是到达不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有人说自己内心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我像我的内心应该是胆怯的,自卑的,小心翼翼的,因为我看到这些人或与这些人交往时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别人紧张我也会紧张,或者是我先紧张先设防别人也会设防也会不自在。我看书学到:只有自己内心想改变才会改变,自己想幸福才会幸福,自己想被拯救才可以被拯救。这些我都熟记内心,甚至都会不时源自内心出来告诫自己。可我还是我,不让人,也不让自己喜欢的我,没有改变。是时候未到吗?是我不够努力吗?还是我对于所谓箴言值得其表。我想变得更好,于是每次都从朋友那里咨询,从书本上找答案。当又一次大的负面浪潮袭来伴随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挫败感。我以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失效了。于是向您请教。再次,我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这里无法控制的情绪不是表现会大发脾气,我也不会去恶意伤害他人。而是自己情绪低落,当然伤害他人也是有的,这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最亲的人,让他们担忧。负面的东西总会对周围有破坏力,也会传染,就算我把自己包在被子里,它也在释放着杀伤力。这是第一个让我苦恼的原因,怕伤害他人,越怕恼情绪越有低情绪。第二个苦恼的原因就是,它真真切切的消耗着我的元气,我的精力,我的动力,还有损耗我的身体。
杨永龙:对于你的第一个问题,我在前面说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是我们所能把握的,那么我们只要能把我做到就可以了。我给你说说笛卡尔达到幸福的规律吧——其一,尽力知道整个人生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是“知”;其二,努力实践理智的指示,不受情绪、欲望摆布——这是“行”;其三,不要去追求或欲求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东西——这是“知足常乐”。笛卡尔的三个方法能不能让人达到快乐呢?我们可以综合来看:譬如,人在一生中,都会获知许多信息,而情绪的波动、欲望的增减,更是每天都会出现的,那么,你会感觉幸福很难掌握。笛卡尔的建议如下:尽力去知道整个人生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与不该做的判断标准,往往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所订的规范。社会规定行人走路要靠右边,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否则就违反了交通规则,会遭到警察的处罚。这表示你不能任意穿越马路,否则得不偿失,省了一分钟却赔了一千块,多划不来。这时,你必须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家庭到公司、社会,都要分清楚。该不该做有时往往是一种外在的压力,但只要在特定范围中,掌握住原则即可。努力实行理性的指示,不受情绪、欲望的太多影响。我们都十分清楚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欲望。理性告诉我们不要去做的事,欲望出现时,我们还是做了。因此,笛卡尔建议我们,要设法按照理性的安排去做。然而,我们有时会怀疑,一旦按照理性行事,反而得不到幸福。按时上下班,从来不跷课,对父母言听计从,和别人约会从未迟到……试问这有什么乐趣可言?这样的生命似乎太过平淡,毫无刺激与新鲜的感觉。这时,你必须衡量这种新鲜的感觉与恒久的心灵平静,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幸福。不去欲求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好处。将所有未达到的优点、好处,都视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就不会有过度的欲求和盼望。我决不会想要得一个诺贝尔奖,但是,假如我今天已得到一项极高荣誉的奖,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诺贝尔奖时,我一定开始寝食难安。
你说你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问题,你需要知道的是,我们人是情绪和情感性动物,是七情六欲俱全的动物,七情是人的个体所具有的七种基本情绪,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这七种情志的变化,决定了我们出现负面的情绪是必然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意之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既然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那么你说不如意的事后出现负面的情绪是不是非常的心理表现呢?要知道我们的情绪是具有自然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自身具有着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一套程序,它们是不能让我们人为控制的,如果我们接受它、遵循它(也就是让他们存在着,带着它对它不管不顾不理不睬不关注不探究不辩论的做自己此时此刻该做的事儿),那么它就会很快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结束,反之如果我们去注意它,去探究它,去和它辩论等,那么我们就会被它束缚而陷入到各种情绪的烦恼痛苦的困扰之中。所以对于情绪的调整或调节,唯一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为当所为。举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如我们把平静的湖水比做是我们的思想,而把向湖水里投石所引起的涟漪比喻成影响我们情绪。那么你说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制止涟漪不断的产生呢?是继续向湖水投石头还是根本不用去管它能制止涟漪呢?答案当然是不再投石,根本不去管它。这根本就不用去管它就是“顺其自然”。当然为了能让“顺其自然”有关情绪的问题产生效果,就得结合“为所当为”。也就是说我们在“顺其自然”的同时,就得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行动放在客观现实中的此时此刻之上,该工作就去做工作,该学习就去学习,该聊天就去聊天,做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当然也许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困惑我们的情绪仍旧让我们感到痛苦,但只要我们相信它们是迟早会自然地消失的,并努力地去做好现实生活中你该去做的事情。那么,那些情绪就会在我们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岸雯:老师我要好好消化一下了,谢谢您。有问题再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