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的孩子一提学习就反感

(2016-10-29 10:27:43)
标签:

教育

育儿

高三

唠叨说教

积极方向

分类: 教育学习

叡韵:你好杨老师,我是一高三孩子的家长,让我苦恼的是儿子现在在学习上心不在焉,对我们有一种抵触心里,很冒昧地打扰你 昨晚无意中闯进你的博客,我和老公现在很无奈,不知道如何是好

杨永龙:你说的心不在焉的表现是什么呢

叡韵:上课听讲还可以,就是让其自己做题时心思就飞了,假日里自己买了手机号码  至今没有告诉我们

杨永龙:是不是你们单另给孩子又安排了任务呢

叡韵:高三学生学习时间都是由学校安排的,另外假期参加培训班学习也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有早恋现象,但是很微妙

杨永龙:既然是学校安排的,那么你所说的让其自己做题时心思就飞了的依据是什么呢

叡韵:是任课教师和我说的,他自己也说他管不住自己  做题不在状态上

杨永龙:他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呢

叡韵:啥也不说,要是说出来就好了

杨永龙:你说的“有早恋现象,但是很微妙”,那又是什么呢

叡韵:这是他的同学对她妈妈说的,这个同学的妈妈昨晚对我说,另外在其抽屉里也发现了他给效女孩写的信,对这些我没有在其跟前说过

杨永龙:你平常是不是经常在孩子面前唠叨呢

叡韵:以前是,现在很少,高中后我很少唠叨

杨永龙:他是不是按时完成了老师所留的作业呢

叡韵:晚上1000回来后我们就睡了,自己在他的房间里说是学习,至于作业完成的如何我了解的不是很好,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各任教学科公认的是学习不扎实

杨永龙:那孩子总体上是在进步呢还是在退步呢

叡韵:高三的第一次考试  退了接近10名,您说他的手机卡我是否该帮助其收藏起来 ,MP5我该不该继续让其用?

杨永龙:在退步滞后期爸爸是不是跟孩子心平气和的做了交流沟通了呢

叡韵:,但是他听不进去,结果爸爸发火了,一阵之后爸爸又心平气和的与其聊起来 

杨永龙:包括孩子是怎么打算的,具体的目标是什么,怎么才能达成目标等等

叡韵:儿子是一个体育迷,与我们交流最多的是体育,一旦提起学习来,他就反感

杨永龙:这个你们自己反思了吗,为什么一提学习就反感呢

叡韵:我们也反思过,是不是对孩子期望太高?是不是管的过于严格?

杨永龙:是不是你们认为孩子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孩子就是为学习而生的呢

叡韵:也不是,我的观点是首先让其先学会做人,他也有自己的目标,但是坚持后很难坚持下去 

杨永龙:到了高三以后,每个同学都转向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个时候不用我们做外在的助推力,其环境和氛围就会推动着他快步走

叡韵:那假如他的心思不在课堂上咋办

杨永龙:他有目标是不是一个大目标呢,也就是考上某个大学

叡韵他和我弟妹说,他上高三,争取考进全班前10名 争取考上一本线,至于考啥大学,我们曾经和其谈过,他只说想考教育管理方面的,或者是财经方面的,因为我和他妈妈都是搞体育出身的,想让其考体育,他认为是丢人的事情

杨永龙:孩子有这样的目标是非常好的,我们应当给予孩子欣赏、表扬、认可和肯定,在这个前提之下,引导孩子设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叡韵:这个我们也是这样想的,也是引导他,不要设想,而是用实际行动去做

杨永龙:这个我很理解,我和你是同行,对于孩子来讲他们都认为考体育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才选择的

叡韵:他在他爸爸所在的学校上高中,他在高一时曾这样和他爸爸说,每次考试时都怕考不好,给他爸爸丢脸 ,后来我们耐心说,目前好像这个征兆没了

杨永龙:嗯,孩子有这样的心理我非常理解,我儿子在上高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心理

叡韵:会教别人的孩子,不会教自己的孩子,一旦我在其跟前提起他存在的问题时,他的第一感觉是我向他的学科老师打小报告

杨永龙:是啊,教别人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身份是老师,但别人的孩子回到家有爸爸和妈妈,我们教自己的孩子的身份是老师,回到家还是老师而无爸爸和妈妈 

叡韵:放下架子,真心与其交流沟通,他反而觉得我们在戏弄他,还是我的教育方式不对 

杨永龙:我们之所以能教好别人的孩子,就是因为别人的孩子他们回到家有爸爸妈妈的呵护,有欣赏、发现优点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们,也有欣赏、表扬、认可和肯定其优点的嘴巴在鼓励着他们,而我们的孩子回到家缺乏的就是爸爸和妈妈欣赏、表扬、认可和肯定其优点的眼睛与嘴巴

叡韵:我儿子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假如这次你考好了,下次肯定要退步,这点上,我做的不够好,表扬的少

杨永龙:记得我曾经给一个学生说过,考试成绩出现波浪式的情况是正常的

叡韵:高一时他是前10名的学生,高二呢 是接近30名的了

杨永龙:考试的目的我想你肯定是知道的

叡韵:我现在该如何做,与其进行有效沟通

杨永龙:我问你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的管理是不是严格而严厉的呢

叡韵:有点

杨永龙:那你就要成为慈祥和慈爱的

叡韵:嗯。

杨永龙: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之上的一切活的生物都是张弛交替的,当然对于孩子的管理也是严与慈、与威的协调配合。假设如果父亲来管理孩子的学习与活动,在管理上严厉严格;妈妈来管理孩子的生活以及交流沟通、欣赏表扬鼓励认可和肯定,那么孩子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叡韵:或许就是这点我做的不够好,工作上我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 而这点错误的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杨永龙:妈妈多管理孩子的生活,多多发现孩子的生活和性格等各方面的优点,多和孩子交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孩子欣赏、表扬和鼓励。同时及时的把孩子的心声和所思所想背过孩子讲给父亲,这样父亲就可以更多的了解孩子,进而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只要孩子在一点一滴的进步,那么妈妈就应该向更好的方向去看待孩子,爸爸在孩子面前是严厉的,妈妈在孩子面前是慈祥的,多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孩子,多为孩子创造积极而快乐的家庭氛围,那么你的孩子肯定会从这里受益无穷的。这就是爸爸和妈妈各司其职,各定其位,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起来。

叡韵:您说他的手机该如何处理

杨永龙:当妈妈张开了欣赏、表扬、认可和肯定其优点的眼睛与嘴巴,那么妈妈就能很融洽的与孩子交流沟通,也就能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怎么打算的,通过爸爸与妈妈背过孩子的交流,孩子的爸爸也就会有依据地对孩子进行诱导和指引。妈妈还需要用智慧来向孩子解释爸爸的一些惩罚行为,当然也要对孩子解释爸爸是多么多么的喜欢和爱孩子,在孩子的背后怎么怎么表扬了孩子的良好品行等等。这些优点和良好的品行必须是孩子具体存在的,而不是我们想象的。

叡韵:总感觉做起来很难

杨永龙: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用老师的身份装扮自己,所以还是没有把自己定位到妈妈的角色之上

叡韵:嗯 

杨永龙:人人都说母爱是最伟大的,这不仅包括关心、关爱、欣赏、表扬、认可和肯定孩子,更重要的是用智慧解释爸爸严厉和严格后面的大爱,借爸爸之名来表扬和欣赏孩子,让孩子既心悦诚服地服从爸爸,又认为自己在父母的眼中是优秀的男子汉,所以我说孩子的优秀与否与妈妈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叡韵:现在心里开朗了许多,我本想今天与其各任课教师联系一下,了解一下情况

杨永龙:智者的智是知道和说出,说白了就是说出让孩子积极思考爸爸的话语和行为,让孩子知道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关心、关爱他的健康成长,说实话没有一个爸爸和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既然是爱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换一个积极的角度来调动孩子遵从和敬重爸爸的规矩和规范。其实我认为目前的情况是你应该思考怎么做妈妈,怎么一如既往的欣赏、表扬、认可、肯定和关爱孩子

叡韵:现在细想一下,自己做的真的不合格,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杨永龙:我们常说知才能感,感才能报,在孩子的行为规范培养方面,我们让孩子知道爸爸严厉和严格的大爱,那么孩子才能感受爸爸发脾气、甚至惩罚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在爱孩子,这样孩子感受到了爸爸的爱,难道所导致的不就是孩子对爸爸要求和规范的遵从么。妈妈是慈祥的、宽容的、欣赏孩子的,只要有利于这方面的,妈妈都是可以去做的。所以妈妈要多多发现孩子日常生活和性格上的优点,及时地张开欣赏表扬认可和肯定的眼睛与嘴巴,如果妈妈能经常保持欣赏表扬认可和肯定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不断得到激励而积极向前。

叡韵:尤其是在与其沟通方面做的不够好,放下架子努力一把,不管是否有效,对我也是一次教育

杨永龙:作为妈妈任何时候都要从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出发,任何时候的解释都是爸爸是非常爱孩子的角度来进行,要用心和用智慧来做好妈妈

叡韵:期待我的好消息

杨永龙:嗯,我相信

叡韵:那手机之事暂时不管?

杨永龙:是的,对你所说的“早恋”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叡韵:其实这点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

杨永龙:关键是让自己一门心思的做好妈妈这个角色上来

叡韵:在我们家是这样定的,小学初中我为主管,高中是他爸爸为主管,我是负责生活上的 是不是这样的分工错了

杨永龙:这样分工没有错,关键的是分工之后妈妈要做好妈妈所要做的一切,妈妈任何时候都是以发现孩子日常生活和性格上的优点,及时地张开欣赏表扬认可和肯定的眼睛与嘴巴为出发点的

叡韵:好,相信我,从今天开始我会争取努力做好一个好妈妈的角色

杨永龙:孩子的一切都来自于妈妈的智慧,来自于妈妈善于把情绪的旋钮转向积极的方向,调动和激发孩子积极的情绪和高涨的生活信心

叡韵:以后有啥疑惑我还会打扰你的,当然我希望的是下次向你汇报的是好消息,其实我们在工作上也是一样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今天的谈话对我启发很大,谢谢您杨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