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表现是不是有精神上的疾病呢

(2016-05-18 05:49:30)
标签:

浮躁

坏处联想

暴力倾向

急躁

没耐性

分类: 心理问题疏导

杨老师:

您好!今天无意中看到了博客,对您表示很钦佩。

我今年23岁,大学在读,我感觉我心理好像有些问题,情况如下:

1、很浮躁,想看书、学习却学不进去;2、平时很自信也很正常,但是有时候会把事情往坏处联想(比如:想到亲人或自己出门会遇到交通事故等);3、有时候内心好像有暴力倾向,看到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想狠狠的揍他们,有时看到什么事物容易想到暴力场景;4、很容易急躁,没耐性似的。

平时也没人能看出我的这些特性,只有我自己知道。依您的经验来看,这是不是什么精神上的疾病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请您帮忙分析分析,万分感谢您了!

这位同学:

您好!关于你说“很浮躁,想看书、学习却学不进去”,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给自己的压力有点大了,是不是为学习的事儿把自己的精神崩的太紧了,如果是,那么我建议你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散散心,放松一下,多参加一些文体娱乐活动等等,其实这些也是静心和专注的内容之一。如果不是,那么就说明你对学习之上没有做到“发狠”,学习“狠”为先,如果你不够“狠”,你就无法坚持学习下去。怎样才算是“狠”呢?就是按照自己的目标计划用坚如磐石般的恒心和毅力完成之,对所有影响自己的东东任凭它存在而不管不顾,用的实际行动来坚持学习、坚持完成任务!如果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还是心无旁骛的坚持学习!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继续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坚持学习!只要你用学习的行动和男子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毅力坚持学习,那么那些影响你的东东就会自觉无趣而退缩了,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一定要取得竞争成功的力量。顺着这股力量坚持下去,那么你就一定会超越自我取得成功!

你说“有时候会把事情往坏处联想”,这就看你所联想的情况是不是具体而实际的事情了,如果是具体而实际的事情,那么把事情往坏的方面去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我们在面临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先预测这件事情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可以给自己一个准备,不至于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慌了头脑,乱了手脚,这样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对应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如果是不切实际的联想,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杂念。你要知道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只要我们的生命不停止,大脑思维的功能也就不会终止,所以当我们的大脑接收到某种信息,比如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触到了什么,那么它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想法或念头(杂念),这些想法或念头是思维功能的反映,是非常正常的心理表现。由此来看,我们的大脑在接收了某些信息之后,出现某些古怪的、可怕的、肮脏的想法或念头也就会是必然的。既然它是大脑的功能的表现,这也就是说它自身是有自己的一套从发生到消失的程序的,也就是它自身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既然它自身是有自己的一套从发生到消失的程序的,那么就说明它是我们不能人为控制的。既然它是我们不能人为控制的,那么我们就必须遵循它、接受它让其自己走完自己的程序,也就是就是不管不顾、不理会它,坚持做自己所做的以及该做的事,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对其不管不顾、不理睬、不探究、不评价、不辩论,立即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所做的或该做的事情之上去。也许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困惑你的杂念或想法仍旧让你感到痛苦,但只要你相信它们是迟早会自然地消失的,并努力地去做好现实生活中你该去做的事情,那么这些杂念或想法就会在你认真做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不管不顾、不理睬、不探究、不评价、不辩论,立即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所做的或该做的事情之上去。只要自己该锻炼锻炼,该学习学习,该交往交往,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那么你的问题也就不成其问题了。

你说“有时候内心好像有暴力倾向,看到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想狠狠的揍他们,有时看到什么事物容易想到暴力场景”,“看到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想狠狠的揍他们”是正义感的表现,“看到什么事物容易想到暴力场景”这也是我上面所说的杂念,杂念在大脑中出现是必然的,每个人都会出现,当然杂念它有自己的一套从发生到消失的过程,是我们不能人为控制的,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会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结束,反之则不然。倘若你接受它存在,并知道它是毫无意义的“杂念”,不理会它,那么它将不会影响你,很快就消失了。

你说“很容易急躁,没耐性似的”,这是年轻人的正常心理表现,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到了张弛有度,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向一个目标坚韧、顽强、按部就班低头耕耘的习惯,那么随着自己的成长和成熟以及的行为的不断强化,你的这个特性会逐渐得到改变的。

通过我以上的分析,你肯定知道了自己是没有精神上的疾病的,当然这也是你认知上没有搞清楚正常心理表现的一些困惑。

不知我以上所谈是否对你有所启发,你的朋友杨永龙请你批评参考。

杨老师:

您好!非常谢谢您的分析和开导,我会努力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意识的培养向一个目标坚韧、顽强、按部就班低头耕耘的习惯。

祝您工作顺利,家庭美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