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生感觉前途一片迷茫
(2013-08-24 06:57:03)
标签:
灯火阑珊处毕业生认真学习单单每一天 |
分类: 心理问题疏导 |
杨老师:
您好!我是**学院汽车系您的学生,今年考上专升本了,是**大学园林系,还要上两年学,我今年23,当下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本科出来还要找工作,因为有这么大了,应该出去赚钱了,现在出去当汽车修理学徒,两年后就有工作经验了,汽车修理赚钱吗?两年本科后我对前途一点把握都没有,老师我是不是很傻啊,付出那么多好不容易考上的,还有当兵这件事,其实蛮想去的,要去的话到十二月份才知道,而专升本六月份就要交学费了,不知道该怎么搞了,前途一片迷茫啊,老师您阅历比较深,希望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啊,分析分析当前的形势。
这位同学:
您好!中国汽车行业在随着国家政策的改革和国人观念的改变之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汽车会越来越普及,就像当年的自行车、摩托车一样应该会吃香的,不过你需要的是进大的修车厂,虽然大的修车厂刚进去会起点低一些,但是能得到比较全面的汽修和组装的锻炼,如果你能吃苦耐劳任何时候都敢当小学生,那么你就会成为汽车修理大师。成了大师傅,到处有人请,那时就功成名就了!但如果学得不好,将来也就一辈子干一般的维修工!工资待遇比较低!只要你能吃苦耐劳任何时候都敢当小学生,那么你就一定会大有前途。
你说专升本考上了**大学园林系,如果您喜欢园林专业,那么你就继续去深造,这个专业目前来说是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势头虽然没有汽车修理好,但是关系到环境问题长期会是好的,所以这要看自己的的选择。专升本这对于你的学历提高有好处,而且将来工作的起点也会高一些,虽然在毕业后的前几年是创业阶段可能会苦一些,只要把技术、技能学到手了,那么也就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至于当兵,其实大学生当兵的学费国家会补偿的,所以你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你的朋友杨永龙请你批评参考。
杨老师:
您好!谢谢您啊,感觉您人真的挺好,我看过您的博客,您总是热情的帮助大家,国家有您这样的老师真是有幸啊,其实年轻人好多时候处于迷茫中,有解不开的心结,都是因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层面达不到解决问题的高度啊,
其实我的问题更多的来自不了解自己,去年当兵当上了没去,现在考上本科了,又不知道自己怎么走了,我以前不是这样的,我大专看过好多书,也算是培养了一些独立思考的思想,书真的很好,每次心境浮躁只要看本书就能得到宁静,我知道这就是我一生的发展路径了,虽然我对未来的规划不太具体,但我知道很多东西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来获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的,每次发现一个新观点,新发现,那种欣喜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我通过作品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体验了一种他人的生活经历,我的精神世界也因此更加丰富起来!我为我找到人生如此爱好常常欣喜不已,世间一切都看的很淡,觉得只要有书和我相伴,不管我到哪里都能呆得住的,书既便宜又方便阅读,书中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律,还有人为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人的终极命运,我的人生有了方向,我用感恩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我从每次日常小细节中发现生命的美……
我知道我该怎么活,我要尽我的能力为这个社会做些贡献,我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真的博大精深,任选一项就知道我们古人是多么的伟大啊,易经,道德经,论语,中国文化好多都是相通的,我比较喜欢中医,它和道家的理论很挈合……
读过这些书之后,我发现世间万事万物都很神奇,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制造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所以我非常热爱这个世界,总想去了解一下他们的神奇性,可是这样的人生态度我现在完全没有了。缘起我在专升本期间一次同学间的谈话,其中有一个事——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女生,一个是交心比较多的男生,我们三个关系都特别好,女的是从外地来参加中科大研究生复试,我们聊起来了,我表达能力没他们强,我提的有关中医观点被反驳,我无言以对啊,这可是我最自信的一些东西,我也想在女的面前表现,发现越这样就越表达越不精彩,到最后我就没有再继续参与讨论其他东西了,最后成了他俩的竞技场,我成了一个旁观者,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吧,没有被认同的感觉,哎,而且他们俩又联合起来拿我开玩笑,我当时很无助啊,我的自信心被打击很大,不过当时我在准备考试,这种心理波动也就影响了一会,因为我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啊,刚考完试,可能是明显发现自己有点不在状态吧,不过我还是相信自己的,心里有些不痛快,刚考完也没什么事,我就想起一拿起就兴奋的中医书,拿起就看{因为这些书比较晦涩难懂,但每次我的兴趣都能把他攻克(我后来想起来的)},但是这次我遇到晦涩之处想起的却是那天被反驳的情景,一下子感觉看这书很烦,也许是这几天比较闲,晚上睡觉时忽然想到这事,忽然吓到自己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认识,开始恐惧,要是我看其他书也这样怎么办?后来看书还真是这样,这下还真被验证了,后来延伸到我一用我的思考方式,就特别烦。我知道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预期验证吧,这我也知道是自己瞎想的。可是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啊,从此我就失去了那份看书的欣喜,看到书就烦。哇,我一下子感觉失去了全部,痛苦太多就不多说了。我分析了一下:因为上的是大专,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我得提升自己,我的志向和我大专同学不一样,他们只知道上网玩游戏,我知道我不能做不合群之人,和大家就是泛泛而交吧,我更多的是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身上,也没有谈恋爱,但是我有我的理想支撑着我啊,每次想到自己的理想,拿起自己心爱的书,就特别有力量,正是这些书本塑造了我的价值观,我思考问题的方式,可是现在对书只有厌烦的感觉,思考问题时也厌烦了,一个人最大的东西就是会思考啊,可是我每次思考时就会想到“我正在思考,我的思考方式从书本上来的”,思维多走了一步,这种情况每次都会出现,没有非常坚信一种东西的那种感觉,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每天都很慌,很焦虑,缺乏一个东西支撑,空荡荡的感觉。而且还开始自卑,自卑一切我所没有的东西,什么东西都能让我自卑,甚至是以前不屑一顾的东西,我失去了和人们平等交流的地位感觉,我的注意力更多在羡慕他有我没有的东西,我知道我没有了坚信的信念吧。
老师我说的很乱,但都是我的最真实的想法,希望老师能从我凌乱的叙述之中能看出我的问题所在,给点建议给我,谢谢您!
这位同学:
您好!首先我要说的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遗传特质和独一无二的“灵魂”所组成的。这一组成决定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上,无论是生理和心理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存在,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思想等精神因素都是独一无二的。既然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思想等精神因素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阐述也就是独一无二的。你喜欢看书,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新观点、新思想、新见解,并为之快乐和高兴,这一方面说明在我们独特的认识之上与作者发生了心灵共鸣,作者的思想、观念感染着我们,而让我们来更进一步的“扬弃”,另一方面更让我们发现了自己过去的无知。苏格拉底说我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既然我们无知,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有生之年努力地去研究和探求,当我们探求到了对自己个性、思想等精神因素的独一无二的真谛之后,那么我们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我没有到这个世界上白来一趟,因为我发现和掌握了自己的“灵魂”的发展趋势或发展方向,所以我是幸福、愉悦和快乐的!
你说“我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真的博大精深,任选一项就知道我们古人是多么的伟大啊,易经,道德经,论语,中国文化好多都是相通的,我比较喜欢中医,它和道家的理论很挈合……”这一点非常好,我也非常欣赏。老子曾经说过: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的“大”,就是至大,最大。最大的空间是没有角落的;最大的器皿是最晚被盛上的;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即天籁之音;最大的东西是看不见它的轮廓的;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也就是说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发言持重,不露锋芒)。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些“大”,那么你想一想自己过去所表现的是不是(发言持重,不露锋芒),如果是,那么是不是说明你学有所得呢?既然学有所得,那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肯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呢?答案显然是确定无疑的。再说了你的那两个同学一方面与你的“个性、思想等精神因素”不一样,另一方面与你的兴趣爱好不一样,那么他们与你的探讨就不是学术的争论,而世俗是哲学或诡辩的反驳,对于这样的争论和反驳不是殊途同归而是南辕北辙,这是很显然的,你不觉得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么。你说通过这个争论打击了你的自信心,这就是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致。上面提到了老子所揭示的“大”,在老子的解释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就这句话的意思近似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就是说再有成就的人也有缺点,但这些缺点却不影响的他发展壮大和取得成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在为人处事之上就像玄空一般,所以他虚心,不自满,因为他知道学的东西再多,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任何时候都是谦虚好学,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兼容并包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一般来讲长于争辩,应答机灵的人才干都比较弱,所谓“满瓶不响半瓶咣当”就是说学问很深的人很少显摆自己,倒是多少懂点的人喜欢显摆,好像自己多懂似的。你的这两个朋友是不是这种人呢?你再看看他们在争辩中占了便宜之后,“又联合起来拿我开玩笑”,是不是更像是显示和夸耀他们自己呢,这有说明了什么呢?在我们人世界,特别是在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之上有这么一种现象,我们对知识一点不懂时,一般是不会呱呱乱说的,因为不懂,也不是道说什么;掌握和理解了比较高深的知识的时候,也是不会呱呱乱说的,因为对于知识掌握和理解之后的关键在于在行动中贯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运用,所以也就不去说什么;只有那对知识只知皮毛而一知半解的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什么都已经掌握了,所以才会呱呱乱叫。呵呵,老子有句话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与不知,我想你已经很清楚了。既然很清楚了,那你还自卑什么呢?
杨老师:
您好!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得行动起来!
明天就要交上两年本科的费用了,学的是园林专业,其实之前当上兵了,由于大专期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很平淡,所以想通过本科再来两年,于是就放弃当兵了,准备考专升本了,在这准备过程中我忽然变得很自卑,高中同学都是本科,而我此刻却要奋斗他们已经拥有的,心里很不平,这个时候我开始后悔放弃当兵了(放弃也把村干部给得罪了),觉得自己做决定太草率了,第一次深深怀疑起自己的能力,不过当时还比较喜欢看书,从书中知道我该怎么做:事情已经发生就不必悔恨,应该着手当下的任务,一定要做好。于是就一直努力学习,偶尔还会后悔放弃当兵这件事,不过每次书中告诉我的道理都支持着我走过来,就这样快到考试了发生了一件事,就是跟您说的那两个同学过来了,喜欢的女孩没认同我确实挺难受的,但这不是主要的,优秀的她认同那个男孩,也就是说那男孩说的东西比我好,我想这让我自卑了吧,而我很大一部分自信就是觉得我看的书知道的东西比别人多,这次的受挫才是我不再想看书的缘由吧,发现自己也不过如此嘛,只是想从书本中让自己自信,其实自己是很自卑的,用的那套从书本中学来的价值观我也开始怀疑,可是我认识世界就是用我以往的经验啊(包括从书本中得来的),彻底的怀疑自己的认知问题方式,其实很多道理我也懂,可就是不能完全相信自己懂的道理(怀疑),没有一个让我坚信的信念支撑我。做什么事情都没激情,其实老师我很想去做一些事的,可就是不能信心满满的想去做一件事,连游戏都不想玩,思考是很美妙的过程,而我一思考就怀疑自己的思考,这就是我不想做事的原因吧,前途看不到希望!
现在的状态甚至都羡慕那些整天泡网吧玩游戏的人(这以前可是我所不齿的),因为他们至少还有奔头的,杨老师,其实我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我是自卑的,是骨子里的那种,其实我的条件也不错,长的也还可以,学习也不差,家境也还好,比起那些受灾难的人,无家可归的人,残疾人,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一直以来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价值也是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考本科选学校只是因为它是一本,当兵因为是森林武警,听人说不是正规军心里不痛快,比自己差很多的人考上学校和自己一样也不高兴。比人好就自信,比人差就难受,希望超过他,这也没什么不好的,思想也挺简单的,没有想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总是有个评判官在我大脑中,对我的每次行为都作出评价,哎,一个小青年应该是活力四射,哪像我这样的,都看不到未来希望!真后悔去考专升本,这样就不会遇到那事了,应该去当兵,当兵训练太累也不会让我想太多了,真想思想能停止下来,做个幼稚的人,粗俗的人!
1、以前是有理想,知道生命中还有很多事要做的,生活的中心不是赚钱,通过学习充实自己,挣大钱,要做有意义的事,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家乡他们没事就搓麻将、赌钱的那种生活不是我要的。这些天放假我到社会上找了工作,发现更加自卑了,自己挣不到钱,没有老爸挣的多,没有同村孩子挣的多,感觉自己好无能哦,老妈偶尔说起邻家孩子们成家立业了,而我还在无休止的念书,以后也不知是个什么样子,我这个时候刚好处于无价值观状态,当然受了影响(以前会坚持自己的理想的),看着邻家的大房子、一年好几万的收入,家庭和美,老妈羡慕的样子我很难受,我再念书就又要推迟父母的愿望,所以去打工赚钱,但我只有大专学历。
2、我的性格相信老师也看出来了,想的太多,我想通过对身体的强训练让我少用点脑子,到部队里锻炼两年,今年22周岁了。
3.上本科两年,后面发展也不明确,但比较清闲。
我现在就是没有理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优势在哪。
这位同学:
您好!我的家乡有一句俗话说“人比人活不成,驴比骡子驮不动”。你今年22岁已经大专毕业且要上专升本了,我当年的这个时候还在准备着高考,9月份才被师范学院体育系录取,你和我比起来,你已经优秀了许多了;到目前为止,我的许多学生已经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小轿车,而我还住着二十多年前的小房子,开着二十多年前的“飞鸽”牌自行车,工资收入也是非常低的,从这里来比我肯定比你所说的你的那些同学也差许多,但是我既不去追求挣那么多的金钱,也不去和别人来比。这是因为我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满足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在经济上一穷二白,但是我从兴趣爱好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我是幸福、快乐和愉悦的。
我一直主张“活人为自己”。活人为自己,一方面是以自己快乐和幸福的方式生存,这是因为个体的独特性和独一无二性决定了个体所要走的路,这条路只要个体觉得是快乐和幸福的,那么它就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你来说,自己决定自己选择什么,自己觉得怎样的选择的快乐的,那么就选择什么好了;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创造、自己的挑战和自己的超越,都是为了自己开心和快乐。这是因为自己的发现、创造、挑战和超越的过程,既是自己享受开心和快乐的过程,也是为周围环境和社会服务与贡献的过程,所以活人为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开心和快乐!
你说自己想的太多,其实想得太多并不是什么毛病,关键的是把握想什么。你所想的无非就是过去和将来怎么样,其实我要对你所说的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对过去的事情把握,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拿过去的事来困扰我们;未来的事情还在未来,我们也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对未来的事情加以控制,所以对未来的事情我们不去过于期望;我们能把握的其实就只有此时此刻——该看书就去看书,该写作业就去写作业,该聊天就去聊天,该去运动就去运动,……,做自己当前应该去做的事情,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当前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我们自然的就会走出自己的精彩来!人生其实真的很简单——简简单单的生活,简简单单的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去想我们所不能把握和控制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会生活的很轻松、很快乐。
“简单点,再简单点”,就是要我们把什么事都看的很简单,其实任何事情在我们做的时候本来就很简单,这样我们就不会特意去想自己给自己所制造的烦恼,当我们真的把任何事情看得简单,我们对一切事情都以坚持行动的方式去实践,那么所有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起来,这样我们就会整天生活在快乐之中。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的走,没必要被路边的荆棘绊住前进的脚步,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你所走出来的路,否则多余的行为点缀和再多的言语都是苍白无力、有害无益的。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当我们知道了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在这个知道、明确的前提之下,以实际行动去做该做的事,久而久之我们就变得宽宏大量,这样我们的朋友也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杨老师:
您好!谢谢您!我从没有想去放弃过对世界的热爱,是我的信仰失去了,一直以来坚持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遭到我的怀疑(我也太容易变了),令我感到无所适从,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信仰的失去吧,它是人活着的灵魂,它是人的希望,支撑着人走向未来的脊梁骨,我想我大概的方向有点清楚了。
我每天刚睡醒的那一刻,很焦虑哦,以前把太多时间放在了读书上了,没有发展几个知心的朋友,因为在书中我总能找到宁静,编织梦想,有各种各样的大抱负。而现在忽然出现对读书不感兴趣,我也就没有其他的东西来填补我的精神世界,我现在
这位同学:
您好!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心平气和的问一问自己:喜欢读书是为了什么?——胜过别人炫耀自己,当大官挣大钱,满足兴趣爱好,满足精神需要,提高人格修养等等。温家宝总理说“读书,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这个“不能改变世界”之中,就包含了“不能改变别人”。你运用读书来认识世界方式并没有错,你所喜欢读的书籍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在实践之中去体验,也就是真实的去感受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在运用的过程中领悟它的真谛。在领悟它的真谛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感受——喜怒哀伤悲恐惊等等,有各式各样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我们就需要接纳所有的感受,是诚心诚意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只要你做到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和接纳了,也带着这些痛苦、难受和不合理做自己目前所做的事,并努力把所做的事情做好,那么所有的痛苦和难受也就会在你努力做当前的事情之中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穷其一生也搞不明白。我们喜欢问为什么,也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会让我们在与别人对比的过程中矮化或低化自己,使我们觉得自己所坚持的正确的东西不正确,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自己进行棒喝,也就是怀疑自己的时候内心大声对自己说“够了!”“烦不烦!”“真讨厌!”,只要坚持这样去做,你的问题就会得到改善或消除。对于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正确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所以你要知道你争辩的失利,并不是你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而应该是语言的表达出了问题。
杨老师:
您好!您说的真是一语中的,我知道问题所在了,谢谢您啊!这几天在打工,感觉到社会真的挺现实的,什么人都有,有点看不惯,老师您推荐我几本书看看,我想了解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让我更加有勇气地面对那些社会上的人和事。
这位同学:
您好!你所喜欢的道德经、易经和论云都是非常不错的,你可以进行深入的研读。另外建议你读一读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方洲的《青年怎样适应社会》;杨心恒的《岁月沧桑》。
杨老师:
您好!我现在吃东西一点节制都没有,吃了还想吃,吃过感觉什么都没吃一样,经常把肚子吃的好撑,但感觉还很“饿”,“吃“不择食,不管什么食物在面前都是吃完才能停止,明知道不能这样,但就是忍不住,这是焦虑的表现吗?我该怎么办?
这位同学:
您好!先不要考虑它是什么表现,最关键的是用口香糖或泡泡糖来替代就可以了。
杨老师:
您好!我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归属感,在上大专时,和同学们没有共同爱好,限于淡淡之交,后来渐渐发展了爱读书的习惯,书籍成了我的好友,我也很自豪我有这个爱好,发现自己领悟能力很不错,它成了我人生发展的动力,由此我也变得很相信自己的能力!
自从那次和一男一女同学的谈论之后(以前和你说过的那件事),发现我发表的观点不过如此,人家也能达到甚至表达更好,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领悟能力,发现分析问题不够全面,从此也就失去了对读书的那种热爱了(可能是心眼小,妒忌他们吧),这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我生活一片遭,对书籍失去兴趣实则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特别是怀疑自己的领悟能力,因为生活中任何事都要用大脑想着(领悟)去做,我做事一思考就会想到“在领悟”,对事物随即失去兴趣,对自己有创意(领悟)的想法也没兴趣,不愿做任何事,包括玩,而人生的快乐正源于创造啊,没了思想,也没了希望,不知道怎么走,这就是我一直苦恼的,到此的分析,我完全是自我纠结,自找苦吃,钻牛角尖,想的过多了,原因是生活中缺少了其他成分,比方说同学们交流,和家人交流,生活太单一,怎一个书籍能了得的,有了这种认识
所以我想换个环境,不知道到部队里面会怎样,战友同时进部队,对部队都像白纸一样。这样我更容易和他们相处,有个归属,部队的苦能盖住我现在的苦,这是我最希望的!想的太多了,好痛苦!哎,做人简单点好,真羡慕!
这位同学:
您好!请你先看看我写的这篇《杂议读书》
有不少学生和学生的父母向我提问:“读书是为什么?”。我常常以反问的形式把问题踢回给他们:您说‘读书是为什么?’他们答之曰:“读书为工作”。按照传统的思维这是没错的,读书嘛,就是为了工作,“学而优则仕”嘛。可如今,学生毕业之时就是失业之日,学生和学生家长问“读书干什么?”我只能回答:“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和学生家长一脸鄙夷“那我们读书还有屁用!”
学生和学生父母的这种心态恰好反映出的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意识形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农村孩子上学读书是为了走出穷山沟→走进大城市→过上“幸福的生活”;城里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谋一份更好的工作→做一个管人的官,因为只要一当上官就什么都有了——长官意志,官大于法。所以,读书在许多人的理解中就是上学、考试、找工作、当大官,而读自己喜欢的书、为了自己的兴趣读书、为了自己的精神需要和人格修养而读书的市场,只在少部分人群之中盛兴。
读书犹如吃饭,我们吃饭是为了让身体全面吸收营养素,让身体健康强壮;我们读书是为了灵魂全面吸收营养,让灵魂纯洁高尚。我们的吃食有主食、美食、蔬果与零食之分——主食可以让我们吃饱肚子;美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快更便捷地吸收优质营养;蔬果既可以洗刷我们的肠胃之中的油腻污垢,又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吸收纤维素;零食是为了解馋、消磨时间、消除紧张或补充营养等等。我们读书也是如此,首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读书,比如工作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是随时间、空间的需要而变化的;其次是为了感受思想者的睿智、游戏者的乐观、苦难者的忧伤,能够让人心灵开阔,在困苦中自救,在苦难中崛起,在迷失中寻找到生活目标;第三,通过读书可以透过书籍观察世界,观察更广大的人群,发现你没发现的,感觉你尚未感受到的东西,使人变得聪明一点、达观一点、丰富一点、活得更有意思一点。
书给人的东西是超乎想象的——寂寞时,它随时陪伴我们消除孤独的煎熬;穷困窘迫时,它让我们看见生命乐趣;伤心时,它让我们知道如何宽慰自己;愤怒时,它让我们寻找合理的宣泄方式;……。英国的思想家培根说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使人生活得更充实。高尔基说,好书读得越多,人的精神就越健壮。可见读书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人的素质和修养将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因此,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是为了生活的更幸福。
有人提出人生三境界:“读万卷书”即读有字之书,第一境界也——读哲学书籍,可以培养大气;读专业书籍,可以培养才气;读休闲书籍,可以培养灵气。“行万里路”即读无字天书,第二境界也——行旅游之路,可以扩大眼界;行探索之路,可以扩大世界;行助人之路,可以扩大胸界。“听万人言”即读人书,第三境界也——听苦难之言,可以磨砺意志;听幽默之言,可以磨砺情志;听褒贬之言,可以磨砺心志。
王国维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不正是读书所要达到的“大气、才气、灵气;眼界、世界、胸界;意志、情志、心志”合而为一么!
你说“我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归属感,在上大专时,和同学们没有共同爱好,限于淡淡之交,后来渐渐发展了爱读书的习惯,书籍成了我的好友,我也很自豪我有这个爱好,发现自己领悟能力很不错,它成了我人生发展的动力,由此我也变得很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里你仅仅说了一个团体归属感,而另外一个就是事业归属感,这个归属感在大学里我认为应该是专业归属感。团体归属感的前提应该是专业归属感,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专业,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目标和追求的一致的的同学,这样就会与之走得近一些更近一些,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自己所属的群体,当然你也就有了团体归属感。针对这种情况你所需要的是设置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当我们在认真学习自己所属专业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发展和打造自己的团体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无穷的快乐和愉悦。我们知道,快乐来自于对明确目标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中,只有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明确目标,并为之忙得无暇顾及的时候幸福、愉悦、快乐就会降临到我们身边。所以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让自己在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指引下,充实和用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感受到每一天生活的幸福、愉悦、快乐;所以我说一个有追求的人,必定是生活幸福、愉悦、快乐的人。
所以对你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尽快搞清楚专升本的目的,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所在,进而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其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好每天的学习计划,并以实际行动按时按节完成之。只要你真正做到了“时时坚定严格地按自己的意志和计划生活,随时随地抓紧时间,全神贯注地、高效率地干自己该干的事情。”那么你迷茫、烦乱的心理和行为就会被愉悦和快乐所替代。
最后,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只要我们有实现梦想的切实行动计划,只要我们按部就班坚守自己的计划行动,只要我们坚信切实的努力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那么我们就会在充实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快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