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2012-06-23 17:11:19)
标签:
少儿马克思素质教育社会生活大自然 |
分类: 论文 |
现代社会处在人民物质生活充裕,科学知识剧增、技术革新不断、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因而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这就是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素质教育。在笔者的理解上,对学生教育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续和生命活动的过程,也是促进个体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运用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个体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的手段和功能培养完满的人格,构建人与世界全面、丰富的意义关系,引导个体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就是在此理解上对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做一思考:
素质教育首先应该与知识爆炸(几何数级增长)、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形势紧密相扣,怎样快速且保质保量继承和扬弃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就成了教育的第一要务。自然首当其冲的就是提纲挈领组织知识传授的环节,明晰简洁构建学科学习的主干,科学简洁编写与时俱进的中小学教材。全国解放以来中小学教材数次改版,在培养社会建设人才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惯性的作用和实践行为的滞后性,比较严重地与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拉开了距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课本上没有反映或很少反映,而一些比较死板的、早已定势的知识,从中学到大学,反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来讲去,练了又练,加之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又进学校,深入社会和接触社会各个方面的机会太少,所教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来,又回到书本上去,死板生硬,脱离实际。要知道书本知识,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重新洗牌,知识才算活了,运用起来也就比较符合现实,培养的人才也就能与社会的实际接轨。我们目前抱定的“名师出高徒”,这种“名师”实质上是揣度(三考——平时考、中考、高考)题型及其实施相应教育得心应手的“名师”;“高徒”当然就是“三考”状元、排名前列以及中考、高考上线者。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追求,是难以培养出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的,说严重点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追求培养出的可能就是迟滞、畸才和残障。其次应该注重了解人的心理,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脉络进行培养和陶冶。但现实中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失“心”(灵魂)的教育,这种教育把学生当成了宠物和复印机,忘记了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心里活动的复杂性、物质世界的丰富性等等,这就出现了我们在心理学之中称之为“症状”的东西。这些“症状”是个体内在“灵魂”呈现、显露、发亮、闪光、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感悟、发现、分析和研究,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理解、重视与引导,使个体正确走向属于自己“灵魂” 独特发展趋势的成长之路的特殊表现。我们的教育恰恰无视或忽视这些特殊的表现。第三素质教育必须是创新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自主、自立、自强基础上的合作的意识和行为,更需要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发现自己、自己超越自己的能力,这样的意识、行为、能力需要相应的教育来培养。但是在现实中家庭教育溺爱、用作各种手段为孩子早做安排等;学校教育墨守成规,不思个体生理、心理、文化环境层次的差异而“一刀切”,鼓励极端个人主义的激烈竞争,无视或忽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社会教育“假、大、空”,贪污腐化、行贿受贿、宦官专权、无视法律等都程度不同地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等等。我们的学生处在这样死板和躁动的环境中,他们的创新意识、行为和能力能得到健全与发展么?第四素质教育必然是对活的灵魂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具有生命意识。马克思说:人的最高本质是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享受喜悦、真理和爱,这是一个从自我走向大我的过程,自我的感受来自于灵魂的体验,大我的形成得益于自我感受的凝聚,大我又反过来影响自我的生成、发展和成熟,所以马克思又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中把马克思最后的结论奉为佳臬,恰恰忘记了“人的最高本质是人”这一起始,这就使得我们祖辈对人的生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思考被当成了垃圾,不教育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不教育学生思考生命与生命的关系,不教育学生寻求生命的归宿或者是灵魂的宁静,教师体罚学生叫恨铁不成钢,领导要升学率是为了给百姓一个交待等等。最终出现了我们的教育总是随着社会政治风云变化不定;不考虑教育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种子;怎么变都是有理由的;不尊重身心发展规律对生命任意试验或践踏的怪异行为或现象。第五素质教育必须教人是追求幸福的教育。幸福是由理性支配下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孩子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是具有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和精神性需求,而且儿童也具有特别善于识别大自然所提供的抚育和指导的天性,他们的想象力和心智有赖于大自然的哺育,大自然也是他们的父母,孩子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翻上爬下、任性玩耍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且影响人终身的生活背景构成之一,它超越于人为锤炼、造就以及强化的进化功能,促进了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把孩子拥抱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悟、发现和创造自我“灵魂”的权利交还给他们,让他们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追寻健康、幸福、和谐的成长之路。然而我们的传统历来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和要求孩子,从来不考虑孩子的身份感觉,也从来不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成名”、“超常”等纳入了自己“由理性支配下的积极生活”的范畴,近乎狂热地把他们成熟的理性“奉献给孩子们”,以便他们“超常”成长。这种追求幸福的方式究竟是幸福了大人的虚荣,还是磨灭了孩子追求幸福的灵魂?值得深思。第六素质教育必然是充满爱和实践爱的教育。人生唯一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就是付出和得到爱。我们知道太阳之所以美丽与辉煌,那是因为它无私地奉献光明与播撒万物生长发育、茁壮成长的光线;万物之所以艳丽与欢笑,那是因为它们无私地装扮世界使天宇五彩缤纷,生机无限。人世界也和天道地理一样,只有付出与得到爱的循环往复,并无限传播,就能造就出和平、自由、幸福和向社会正义发展的欣欣向荣的世界来。爱不是等待或偶然得来的,而是你自己主动创造出来的。创造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天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全部就是爱的教育!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恰恰忽视了爱的教育,诸如自虐、缺乏亲情、仇他等等就是典型的表现……
从根本上来说,人是社会的组成分子,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开发、利用一定的社会生活资源和条件,不断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需要,展示生命的力量,实现自我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教育过程是学生充分而全面地参与、创造和享有社会生活,发展个性,促进完整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规律生活、坚强意志、健全人格、创造性地生存与发展,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课堂。因此,我们提出以上思考(尽管它们不怎么完善或成熟),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者:杨永龙)